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大唐西域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记述西域历史地理的杂史类著作。十二卷。唐玄奘述,唐辨机编。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
  玄奘,俗姓陈,名祎。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卒于唐麟德元年(664年)。洛州(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缑氏人。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在成都受具道戒,后遍访名师问学,造诣日深。后私往天竺。行程达五万余里,终抵印度,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同一些反对派学者展开辩论,一时名震天竺。赴印归国后,不为官职所动,一心译经著述。据统计,先后共译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代表作为《大般若经》。贞观十九年,玄奘回长安后,奉太宗之命,著述其游历,仅用一年时间,即写完《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在编排体例上,大致隶属游记。它是以玄奘西行的路线,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叙述的。全书采用了全面介绍的方法,对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国王、宗教等诸方面,都有详细记载。
  序一、序二:概述玄奘其人其事。
  卷一: 写阿耆尼国等三十四个国。
  卷二: 写印度等三个国。
  卷三: 写乌仗那国等八个国。
  卷四: 写磔迦国等十五个国。
  卷五: 写羯若鞠阁国等六个国。
  卷六: 写宝罗代悉底国等四个国。
  卷七: 写婆罗痆斯国等五个国。
  卷八、卷九:写摩揭陁国。
  卷十: 写伊烂拏钵伐多国等十七个国。
  卷十一: 写僧伽罗国等二十三个国。卷十二: 写漕矩吒国等二十二个国。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所亲历的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疆域、历史、宗教、文化等情况,其中以介绍社会、经济、宗教情况为重点。玄奘在书中对社会情况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并且谈及了种姓等问题。如卷二中,他对印度的种姓关系写得很具体:"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真,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戌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就印度本身来讲,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印度奴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封建的农奴社会逐步完善的一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的人与人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的阶级划分。而且,这与教派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这种明确的等级关系,极有可能出自婆罗门派之手,他们是想让这种等级制度合理、固定、永久化,目的是保留自己的特权。第二,在佛经当中,其排例顺序与婆罗门教就截然不同,他们把释伽牟尼出身的刹帝利排在了首位。这也是不难理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四个种姓之间的排列也是混乱不堪的。如《大唐西域记》卷四中的秣底补罗国国王,他就出身于首陀罗。又比如,大名鼎鼎的戒日王,他并非出身于高贵的刹帝利,而是出身于下等的吠舍。这种现象是"古已有之"的,只不过是"于今而烈"而已。
  从经济角度看,玄奘的记载是非常详细的。在书中卷二写道:"户不籍书,人无徭课。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所以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把当时印度的土地制度,讲得非常具体、详细和准确。但其中的"各安世业,俱佃口分"一句,过去一直被误解忽视,翻译错了。按照书中记载,显然是借用了中国唐朝的"均田法"的名称。均田法称:男丁十八岁以上给田一顷,其中十分之二为永业,十分之八为口分。所以很明显,"永业"也就是"世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当时印度的土地制度来讲,可能与唐朝的土地制度有着相似之处,但不可能同唐朝的土地制度完全一样,极有可能是按照情况的不同,一部分土地为世袭的,而另一部分是临时的。这些记载成为研究印度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印度是一佛国,从笈多时代起,印度教就已开始同化了。演变中的佛教,大乘的兴起是在阿育王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其表现为二:(1)佛教的继续发展;(2)佛教的衰亡——释伽牟尼被请到印度教的神殿之上。因而玄奘去印度拜佛求经时期,正是印度教处在动荡和关键性的转变时期。对于众多教派和教派间的纷争,玄奘有着细致周密的洞察和客观的分析。其书中卷二说到:"部执峰峙,诤论波腾,异学专门,殊途同致。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
  由于社会的差别,等级制度已出现在僧伽内部,其待遇出现了很大的悬殊。书中载道:"讲宣一部,乃免僧知事;二部,加上房资具;三部,差侍者祗承;四部,给诤人役使;五部,则行乘象舆;六部,又导从周卫。"对于当时印度各教派力量的对比,各自的发展,演变,以至衰亡,玄奘在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记录,并加以阐述和说明。
  玄奘本人是一个坚定的大乘信徒,为了抬高和崇尚大乘的地位,他在书中设计了许多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例如在卷四中的秣底补罗国里的"德光伽蓝及传说",德光是个小乘的论师,他极力推崇小乘,并与大乘派进行辩论和较量,其结果是以德光论师失败认输而告终。玄奘此说,是想说明大乘的地位坚不可摧,大乘的力量无比强大。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史实记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记载的角度来看,《大唐西域记》功不可没,不仅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此类书,而且在它之后也没出现过与之相媲美,能够替代它的文献。对当时印度的各种事物和重要事件,都记录的非常具体,翔实可靠,以至印度学者和研究印度的学者,在考察印度时,都要翻阅和引用《大唐西域记》,以便得到佐证。
  总之,综观全书,《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综合性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名著。该书用词生动感人,描绘准确,用很精炼的词句,勾画了整个西域的全貌,读来生动入胜。
  《大唐西域记》的版本收藏情况,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早期的版本所剩无几,仅存残卷。如:敦煌的唐写本,残存卷一、卷三部分内容,现在英国伦敦博物院藏。北宋崇宁二年福州等觉禅院刻本,残存卷四,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其晒印本;第二,清以前完整的版本较多。但多重刻及后人之照相。如:明洪武年的《南藏》本,四川图书馆藏其复制的照片。清宣统元年常州天宁寺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第三,民国之后的主要版本有四个。一、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三次影印宋藏经本,北京图书馆收藏。二、一九五七年,金陵刻经处出版吕徵的校注本。三、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影印何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四、一九八五年,中华书局出版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本》。
 
古籍古文感想大全写作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