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小时候的委屈如何影响着现在


  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其根源,跟现实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完全由我们内在的认知应对模式所决定。
  比如说,看到丈夫没有把鞋子放进鞋柜妻子马上很生气,怎么可以这么邋遢?这生气,表面上跟鞋子没被放进鞋柜相关,其实是妻子头脑中"家里应该保持整洁"的念头在起作用。她坚信自己是对的,就站在正确的一方面指责丈夫:我下班回来既要做饭又要带孩子,你的鞋子都不能自己放进鞋柜吗?丈夫呢,因为鞋子这样的小事老是挨骂,心里也渐渐不舒服起来,"唠叨啥啊,有完没完!"两人你一言我一句,家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孩子被吓得哭了起来,小猫也趁机溜了出去。
  那么,内在的那些认知与应对模式是怎么来的呢?
  小孩子吃饭时不小心把饭碗掉在了地上碎了。他惊恐地看着爸妈,果然得到的是一顿狂风暴雨般的斥责。在他内心,是如何地害怕与惊慌,然后会对自己说,再也不能做错事了,以后一定要小心翼翼。是的,这次次创伤经历,在他内心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和规条,让他学会了凡事谨慎的应对模式。
  前文中的那位妻子呢?原来幼年,她顺手把心爱的玩具丢在了地上,严厉的妈妈立即把玩具扫进垃圾桶,任凭她哭得天昏地暗,妈妈丢下一句:"就是要你长记性,以后东西不能随便乱丢。"为了避免被伤害,她就是这样内化了这个行为规条,并习得了指责的应对模式。
  是的,创伤性事件,加上每个孩子敏感的心理特性,所产生的影响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了实际上的心灵地图和导航,即使到了成年,仍然在无意识地影响着第个人。长大以后,我们仍然坚信那些信条是正确的,并且在无意识中坚决地捍卫它。为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避免再次受到小时候的那样的伤害。
  只是它虽然让我们避免了小时候的伤害,却带来了新的烦恼与痛苦。那些模式,因为僵化陈旧,轻的导致心理不适、人际困扰,严重时足以造成心理疾病。
  所以我们都需要成长。真正的成长,意味着为自己肩负起责任。觉察早年所形成的现在已经不再适应的应对模式,然后选择出更为灵活更有弹性的应对方式。
  首先要敢于审判头脑中的信条,规则。它们一定是对的吗?即便是权威说过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为何一定要相信它?如此,才能从那个信念、规条背后,把隐藏起来的受伤感找出来。
  然后,我们要从那往昔的创伤性体验开始,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它们,然后作出新的不同的选择。
  在父母的责骂声中,那个小孩是那样的恐惧与委屈。认为全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错。所以苛求自己一一定要小心谨慎。现在发现,有些事情,不管怎样严格要求自己,仍然是做不好的。那么,现在,可以放过自己吗?可以不再那么小心翼翼吗?如果可以,那么,还会那么恐惧与委屈吗?如果感到松了一口气,那就是释怀了,成长了。
  那位妻子呢,回想自己沿袭妈妈的严厉,原先是为了避免受到母亲的责备,却让自己的家里充满火药味儿,这样的氛围实在让人不舒服。那么,相对于家庭和气,整洁就那么重要吗?成年的自己,还需要继续害怕被母亲所拒绝吗?这样一转念,看到丈夫没有把鞋子放进鞋柜,妻子也不再那么生气了,随之放下了指责。久之,丈夫心疼妻子,回家反而主动把鞋子放进了鞋柜。
 
心理大全身心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冬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