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摘 要:了解省份税收收入差异及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我国31个省市的税收收入与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将省份划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省税收收入的特点及其原因。
  关键词:税收收入;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结构
  引言
  税收收入与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息息相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会带来省份间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不同。这一切就会反映在地方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中。因此,通过比较我国各省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有利于找到各省发展的差距,并为评价和制定地方财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郭庆旺(2006)等人发现:东中西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部平均税收增长率和税收负担水平高于中西部。
  一、数据选择及分析方法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包括从2007年到2012年我国各省的地方税收收入与生产总值。在计算地方税收比例系数时,选取了各省的税收收入与生产总值作为依据。将各省的税收收入与地方生产总值加总后,可计算出全国平均税收比例系数。分析中使用的比例系数=税收收入(总值)/生产总值(总和)。影响因素有两个:税收收入和生产总值。东中西部的划分采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方法。
  二、结论及数据分析
  (一)全国平均比例系数
  全国平均比例系数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全国平均比例系数在2008年略有下降,在之后就稳步上升。
  (二)省份比例系数分类
  将计算出的各省的比例系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以全国的平均比例系数做为分类的一个标准,可将计算出的数据分为以下几类:系数较低(0.050-0.069),系数低(0.070-0.079),系数高(0.080-0.099),比例系数较高(0.100以上)。
  (三)省际数据分析
  总体来看,大多数省份的比例系数在2007年至2012年间,呈增加趋势。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税收比例系数高于中部。以2012年为例,比例系数在0.100以上的省份中,有京沪,也有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和西藏。广州的比例系数相对于京沪较低。从产业结构的构成来看,所有的省份中,农业为主的省份的比例系数都相对比较低;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省份的比例系数都较高。
  三、影响因素
  税收比例系数的影响因素有:
  (一)区域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呈"梯度推进",[1]可分为四个阶段:沿海经济特区;沿江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共同发展。[2]
  发展早的省份,产业结构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税收,经济水平较高,在竞争中有优势,地方税收收入较高。
  (二)区位优势
  沿海沿江省份的发展具有区位优势。沿海省份有不错的地理位置;沿江省份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此外,我国沿海地区较早接受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产业模式,因此已经有了发展需要的先天优势。
  中西部省份所处的地形多是平原、高原或山地。被定位为"农业大省"的省份,农业占比过大,带来的税收不多。且国家于2006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有研究表明,2006年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影响很
  大[3]。西南地区多是高原和山地,增加了运输成本,不利于贸易的发展,因此该地区税收收入低于东部地区。
  (三)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从而决定税负水平。[4]农业中的税收比服务业低。因此不同的产业构成,必然会导致税收收入水平的不同。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过大,会减少税收收入;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大时,则会大幅度提高税收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的数据,分别选取了东中西部一些省市三大产业增加值。经过数据汇总和简单的计算,得出一下结论:
  北上广的第一产业比重都很低;第三产业较高的是北京(76%)和上海(60%),广东接近50%。按2012年数据计算,北京(0.175)和上海(0.170)比较接近,广东(0.089)较低。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的省份,第三产业占比越大,税收收入越高,比例系数就越大[5]。
  黑龙江、湖南和西藏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且二三产业占比较接近。湖南(0.050)和黑龙江(0.061)的比例系数相差不大,西藏的高达0.100。原因在于西藏的生产总值(701.03亿元)较低。因此,当产业结构相似,但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较大时,税收的高低用比例系数判断就不再合适。
  云南独享四季宜人的气候,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地形和气候推动了烟草的发展。因此,云南凭借独特的旅游和烟草,丰富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的税收收入。
  四、对策
  各省的税收收入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在允许适当差异存在的同时,还应采取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避免差距过大。
  首先,税收优惠应当向中西部倾斜。东部地区本就有发展的基础,又是国家改革的试点,产业模式已经相对成熟。面对收入差距正在扩大的现状,国家应将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转移至中西部的省份。
  其次,给予"产粮大省"更多的机遇与政策。税收优惠在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农业带来的税收并不多,不利于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的省提高税收收入。因此,针对"产量大省",国家应制定适当的发展计划,推动二、三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在确保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陈光林.地区间宏观税负差异的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8.
  [2]上海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中心.《2011中国财政发展报告》[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胡卓娟.从地方税负差异浅析中国宏观税负情况[J].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
 
杨艳税收收入产业结构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