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韩信为什么不三分天下他有机会为何拒绝


  当年虽然是项羽刘邦之间的战争,但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当时如果想要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而能够与他们两人并立的,就是韩信了。很多人觉得,韩信其实也是很有机会提前实现历史上的"三国"的格局的,但是为什么韩信没有这样做?韩信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机会呢?为何说是韩信把这个机会放弃了?
  能征惯战淮阴侯,落得鸟尽折良弓。所有写韩信的诗词中,这句最简单最直接的诗句,倒是让我最有感触,最是唏嘘。韩信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的军略,他的战功让他成为初汉三杰,让他名留万代,但他的结局,也让我们读史的后人,感慨万千,为他惋惜,为他不值。
  但其实,韩信的人生之中,是有这么一个机会的,可以让他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成鼎足而立之势,但是这个机会,他放弃了,他拒绝了。
  当时的情况是,刘邦带着主力和项羽僵持着,而让韩信带着一部分人马去开辟第二战场,韩信不亏是当世最杰出的军事家,和刘邦分兵之后,韩信破赵灭齐,占据了大片的地盘,黄河以北,加上山东诸地,基本上就在他韩信的实际控制下了。就地盘和手下的军队实力而言,韩信确实已经是三分天下的诸侯了。
  而且韩信这时候还干了件蠢事,他派人找刘邦说,想要请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刘邦当时被项羽逼到了绝境,看到韩信的这个请求,恨不得生吞了韩信,我在这里日日煎熬,担惊受怕的,你韩信在北面那么顺利,你不过来帮忙,还想着当王?史书上面的记载是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改变了语气,说要韩信当真齐王,把那个送信的给糊弄过去了,我就觉得那个送信的优点傻,刘邦当时的情绪你就一点都看不出来,不知道回去之后给你的主子韩信说说?
  当时天下的形式,真的就在韩信手中,项羽在大将龙且被韩信击杀之后,心里也是有些乱的,特地派人去劝说了韩信,若是韩信回到楚国自己如何对待他,若是韩信不放心,那就韩信你自己成为一方诸侯,北面的地盘都是你的,我项羽说到做到,只要你在楚汉相争之中保持中立就好。
  包括后来的奇人蒯通,也是这么劝说韩信的,你韩信功高震主啊!而且你韩信能带兵打仗,这天下没有人带兵打仗能赢过你,刘邦以后绝对不会放过你。韩信犹豫来犹豫过去,最后还是觉得自己功劳大,刘邦一直都对自己不错,对自己很亲近,很信任,决定死都不叛汉,结果一语成谶,不叛也得死。而韩信临时之前还喊"悔不停蒯通之言。"想必那个时候的韩信是真心后悔吧。
  回过头来,理性地想一想,韩信真的有机会反叛刘邦,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吗?他拒绝三分天下的机会,到底是为什么?真的只是因为觉得自己这样做,对不住刘邦,真的只是相信刘邦未来会继续对自己很亲近很信任,我想只怕未必。
  首先,韩信没有自己的根基,韩信手下的军队也好,文臣也好,都是刘邦的手下,是刘邦分配给韩信率领的,韩信可以当统领军队作战的将军,但他没有把这些人的人心拉到自己这边,这些人是在跟着刘邦指派的将军作战,而不是跟着韩信作战。
  其次,韩信的名声不佳,在那个年代,受过胯下之辱的人,当将军,封王封侯就已经很了不得了,要是这个人还要当皇帝,只怕是很多人心里不能接受的,你韩信可以和他们一样是为某个主公效力的,但你韩信不能自己当主公,我们不会为你这样的人卖命,给你当臣子。
  第三,项羽真的信得过吗?想想范增的下场吧,历史上若是项羽赢了刘邦,项羽这边的功臣们就真的都会平安无事吗?站在韩信的立场想想看,我为你项羽效力多年,最后只能当个小郎官,不被人重用,不被人看得起,反倒是刘邦对我韩信委以重任,这刘邦怎么说也算是对我韩信有知遇之恩吧,我若是叛了这样的人,天下怎么看我韩信。
  若是三分天下之后,项羽灭了刘邦,在没有韩信部队的帮助和韩信的统帅指挥能力下,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韩信能独自面对项羽的势力吗?那个时候,即便是刘邦的残部,也会记恨韩信的背叛吧,项羽那时候若是不守承诺呢?新占领的赵国齐国土地上的百姓会为他韩信去和项羽拼命?
  或许,以上这三个原因,才是韩信拒绝三分天下机会的核心问题所在吧。
  但是项羽的使者武涉也好,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好,他们说的话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历史也证明了他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刘邦这这个人,是个鸟尽弓藏的主,绝对不能信任。对于韩信而言,绝对不应该为刘邦效死命,而是应该变通处理。
  我以为,韩信应该三分天下,但是名义上还是刘邦的臣子,以北方不定,塞外还有匈奴什么的借口,就占据战国时代的赵国,燕国和齐国的土地,发展自己的班底,打造自己的队伍,南面的楚汉相争,不是不帮,而是要维持现状,刘邦不行了,就帮一把,让项羽不能灭了刘邦,但刘邦也不能灭了项羽,只要是刘邦和项羽继续僵持,韩信就是安全的,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自己的势力成型,再看如何争天下。
  只可惜,这不过只是我们后人的假想罢了,历史的事实便是,终于韩信放下枪,你是宿命也是伤!
 
历史大全奇趣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