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此心光明王阳明心学探微之一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泛海》·王守仁
  公元1506年(丙寅)明武宗正德元年,当时王阳明35岁任兵部主事。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救无辜大臣,并请诛杀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彦徽、戴铣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被杖死狱中。王阳明挺身而出,上疏力救,刘瑾遂速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出狱以后,阳明遂赴龙场。但刘瑾派人尾随其后,意欲伺机加害。王阳明假做投江自尽,并作《绝命诗》骗过杀手,搭乘前往福建的商船。原本以为脱离的险境,却不想船在海上,遇到台风。面对狂风巨浪,王守淡定自若端坐船上,写下此诗。
  王阳明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于1508年(戊辰)明武宗正德三年春到达贵州修文龙场驿站。
  龙场位于贵州文修,居民以苗族为主,语言不通,生活环境极其恶劣。阳明来到后因驿站破败无处居住,于是他在驿站附近找到一处岩穴居住,名曰"东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他一边静坐一边研究《易经》和程朱理学。一天夜晚王阳明在参修时静坐时突然明悟"格物致知"奥义,多年的困惑一时具解,"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贬谪期间,王阳明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当地居民为阳明构筑了数间木屋,作为安居、讲学之所。阳明命名这些建筑为"龙冈书院"、"宾阳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等。
  王阳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文功武治。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阳明心学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其思想改变了当时日本的传统固有观念,间接对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阳明心学的特点有"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四句教言"。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后被记载在《传习录》中。
  四句教言,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所称"格物"源自《大学》。什么是"格物"?儒家"宗圣"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在所著《大学》首次提出"格物",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曾子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明了天地万物的根本,就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先要学会"止",止息心中的杂念。再学会"定"保持心念纯一。定之后是"静",心如平湖。静之后会"安",心不会被任何念头所干扰,始终保持平静。安之后能"虑",此时智慧大开,待人接物皆符合自然,此时能够思考天地的大道。虑后能"得"从万事万物中汲取知识,智慧不断增长。首先要"格物",通过关照内心来与天地万物合一,体会到万物最根本的规律,懂得了规律心里就会发自内心的崇敬,也就是"意诚",意诚之后内心不论所思所想都不会出现违反道德的念头,此后就可以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爱民治国,北宋大儒张载(1020年—1077年),尊称张子,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一直是读书人的理想,王阳明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后天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人人皆可为圣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一直在学习佛、道理论和修习功夫,但是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方,而是坚守儒家中和之道。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壬戌,王守仁三十一岁。向朝廷请病假回老家养病,(王守仁年少时体弱多病,学习过修习静坐导引)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此时的王阳明在静坐上已经颇有功夫,但是仍然没有彻悟"格物致致"的奥义。1509年(己巳)明正德四年,三十八岁,在贵阳,受提学付使习书聘请主讲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之后王阳明广传"心学",公元1529年1月9日,王阳明因常年领兵作战积劳成疾,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年五十七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
  王阳明的弟子众多,在王阳明过世后将"阳明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王畿,号龙溪是王阳明的七位主要弟子之一,颇得王阳明赏识,王龙溪也不负老师的期望,80多岁仍然在各地讲学,传播"阳明心学",他在《调息法》中说: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息虽无声,亦无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坐时无声,不结不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资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戾,守气则劳,守息则密。前为假息,后为真息。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心息相依。是谓息惠归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枢也。以此征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象行生:归纳王龙溪先生的《调息法》主要有三点,一是觉察呼吸,不去数呼吸次数,而是用心去体会呼吸的出入;二是调整呼吸,要让呼吸保持柔顺,呼吸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有憋气和喘气,要均匀细长;三是心息相依,呼吸和心念保持一致,心里不去想任何事情,只是安静的觉察自己呼吸是否柔顺,心有杂念呼吸就会失调,呼吸失调也反映了心有杂念。如果符合上面三点,真息就会显现,静坐才算入门。
  愿见者安康!
 
文化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绮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