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只有街舞观后感摘抄


  《只有街舞》是一部由孙宇执导,以力Yili / 黄景行 / 杨文昊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街舞》精选点评:
  ●NIUBI
  ●最后还是上了价值,当街舞大众化以后,参与即了解这个命题的背后还是有一个明显的悖论,热爱的厚度或许还是会被消减,这个时候就要看领头人的初心和追求,当然希望他们更好,也希望这个文化更好。
  ●看完只想回舞房。
  ●vice真有逼格
  ●聊亚文化除了VICE中国其他都是狗逼,公路商店?what?营销号也有资格谈文化二字?
  ●vice片子质量掉得太快,太差劲了这个纪录片,剪辑吃屎了
  ●主题曲Jay Kuei的Whatever it takes ,想要这首歌的可以私我
  ●一口气看完。vice牛逼!
  ●Vice牛pi~
  ●应该说整个中国的街舞全貌都有了
  《只有街舞》观后感(一):只有街舞
  这是我看过最黑怕最年轻的纪录片,带我进入一个亚文化的世界,VICE真是够赞。首先MC选的就很棒,以利真的可以啊。本片以顶尖舞者为载体,从他们的身上展现出街舞在中国的发展和兴衰。
  看完之后我有很多新的理解,之前我不明白大神为什么还要参加综艺,让节目组摆弄。原来大神跳的再好也只是在圈子里,上节目可以让全国观众看到,不论大神的目的是为何,结果会怎样,但是对于街舞的推广是有利的,这值得尊敬。然后有位OG说的好,只有融入我们自己的特色,才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街舞文化,这话说的有深度了。
  其实很羡慕这些舞者,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有所寄托,他们有自己热爱的愿意做一辈子的事,特别是叶音,他跳舞时的快乐能感染到我。
  毕竟是13集的纪录片,所以感触太多,没办法都说清楚,这么好看的片子只有不到400人评分,太可惜了,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最后本片的BGM超好听,respect……
  《只有街舞》观后感(二):Urban Dance算不算街舞?
  人最开始的舞蹈就是简单的晃动,是听到音乐时身体最自然的感觉。Hiphop music我们自然想到street dance,如果是一首pop music,我们该选择什么舞?舞蹈律动主要享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如果想进一步结合歌词意境(毕竟不是音乐四要素,优先级低0.0),我们又该选择什么舞?
  以上便回答了urban dance存在的合理性,剩下唯一的问题便是urban dance算不算街舞?其实正反都说得通,我的看法是:是,至少暂时是。首先如今街舞的概念本就足够大,各种分支交叉融合不断壮大,边界渐渐模糊。例如我们通常认为jazz属于街舞,那么swing dance或者说Lindy hop是属于jazz的,按理就应该算是街舞吧?大家似乎又不置可否。或者严格点说,我们认为new jazz属于街舞,因为new jazz是jazz和hiphop的结合。那么urban dance里大部分元素都是jazz和hiphop,是不是同样该算是街舞呢?
  同样逻辑也发生在音乐行业。目前流行歌曲融入的电子元素越来越多,往往电音痕迹稍重的歌曲都会划分到electronic music下。对比来看,urban dance当然能放在街舞集合里。
  从文化来说,两者确实又非同根了。街舞以及整个嘻哈文化起源于美国贫民区街头,而urban dance更多来自都市studio。这也符合国情发展,中国没有贫民窟,2020年后更不会有,整体城镇化建设还是与都市风格更契合。因此可以看见国内开设urban dance培训课程的舞蹈室是遍地开花,颇受欢迎。
  它实在是太火了。虽说urban dance不是舞种只是编舞风格,可照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就从街舞中独立出来,被重新定义为一个新舞种。面对这样的全新事物,世界各地几乎是同一起跑线,而国内已经走出了一批顶尖的urban舞者。如果说因为起步缘故在中外街舞battle时我们常是技不如人,那么以后谁能最代表urban地位或未可知。抛去竞技因素,随着urban dance的流行以及这第一批热爱的人的推广,十几年后的广场舞,说不定会成为画面很美的景象。
  以上,都是来自一个不会跳舞的人的瞎BB,里面术语也是生搬硬套,欢迎随意拍砖。
  该文同步发于哔哩哔哩专栏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24357。
  《只有街舞》观后感(三):什么是街舞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一直在问这个问题,看完了也没有得到一个答案。但不妨碍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它走过中国街舞发展历史中的几个重要城市,从乌鲁木齐、到成都、广州、上海、北京,访谈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见证者,了解他们对街舞的看法,回望重要时刻,也探寻他们当下的处境。他们对街舞应该是什么样子众说纷纭,但这也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也许它并不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而只是提供一个了解街舞的窗口。
  对于街舞的认知,不同的城市也带上了自己的烙印:广州的关键词是"交流",最早接触海外舞者,最早掌握先进技术,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上海的关键词是"商业",Caster毫不避讳商业化的经营理念,把舞者定位为艺人进行推广。北京的关键词是"文化",街头文化,party文化,最终用一个KOD大大推广了街舞文化。
  虽然无法准确定义街舞是什么,但在看的过程中也会有几个关键词掠过:"纯粹",兔子说的,以前貌似也听其他舞者说过,圈子里就是技艺的比拼,以实力取胜,也许这是舞者们喜欢的一种公平。"自我"或者"真我",可以是我不想上学我只想跳舞,也可以是我就想跳出我的style不理会所谓的炸点,更可以是我不管别人买不买车我只想把钱花在我的耳机上因为我在音乐里飞起来了,这句话真的好棒!"真我"还体现在,你是什么人,你就跳什么样的舞,这一点上我跟淡淡的看法一样,比如帅女孩跳Hip-hop,张建鹏般妩媚的男子也可以穿高跟鞋跳爵士,这就是真正的我,如果我们装成别人的样子、跳别人的舞种就会不舒服。
  我们聊街舞,也离不开聊现实,那就是吃饭问题。舞者也要吃饭,STO的B-Boy们都有跳舞之外的工作。而"有一点粉丝"的TT穿一下他们的T恤,他们那年就可以赚七八十万。虽然有些舞者很避讳商业化,不喜欢综艺,觉得被消费。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街舞通过综艺更为普及,舞者通过综艺拥有流量后钱更好赚了,他们拥有更大的力量去开展一些活动,去推广这种文化。与其从事一份与街舞毫不相干的工作,还不如把街舞作为工作,一边赚钱养家,一边把它发扬光大。Evo讲得挺好,商业化可以玩很多有创意的东西,但舞者的本职工作是不断精进舞技。我觉得出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各种商业活动中不懂得取舍和拒绝,自己消费了自己,失去舞者身份的人。
  说到街舞,也无法回避街头文化,尤其是Hip-hop文化。贫民区、问题少年,它的出身也许是很多舞者不想直面的,也是大众对于街舞及街舞舞者偏见的来源。但其中的纯粹、真我、斗争精神,以及我们常说的peace, love, respect其实都离不开它们的文化起源。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很深入地探讨街舞的文化起源,只是通过一些OG年少时的经历折射了一点点。而我要说一句有点"俗"的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需要辩证地看问题。既然街舞来到了中国,那么这种文化势必在交流中发展演变,以反映这个时代,Hip-hop文化哪怕在美国也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
  最后,我觉得街舞也好,其他文化也好。文化可以求得更大的平台,展示给更多人,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就像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公司VICE做的那样。而不是求得所有人的认同,也不是我是underground我不需要你们外面人的认同。中国这么大,而且越来越开放,总会有一群人会真正喜欢街舞。
  最后的最后,VICE好棒,有品位,也真诚。配乐好棒,片头音乐和片尾的Whatever it takes是一个系列的,应该都是为这部片原创的,但怎么都搜不到。以力好棒,一幅没心没肺阳光少年的乐呵样儿。
  《只有街舞》观后感(四):中国街舞:没有他们,就没有易烊千玺
  说起街舞,你脑海里会出现新生代的易烊千玺、王嘉尔,宝刀未老的罗志祥、吴建豪,还是近两年颇火的网综《这!就是街舞》?
  不管你会想起哪一个,我觉得你都要看看这部纪录片——《只有街舞》。
  如果你跳街舞,你可以在这里看到OG访谈和中国街舞历史。
  如果你不跳街舞,你可以在这里获取一份生活正能量。
  壹 | "你不欣赏无所谓。"
  新疆,克拉玛依。
  戴着棒球帽的B-Boy哈山是哈萨克族人,他一身简单的黑色卫衣配长裤,虽已年过而立,却仍让人感觉到他身上的少年气。
  在和好朋友以力干了一杯新疆特产的乌苏啤酒后,哈山谈起了自己的街舞启蒙,其中绕不开的一个名词就是"西部舞狂"。
  《西部舞狂》,这部1988年由广春兰导演的喜剧歌舞片,如今寂寂无名,当年却风靡全国,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街舞风潮,也让多年后的B-Boy哈山依然回味。
  谈起这部电影,哈山记忆犹新:像最广为人知的Michael Jackson的moonwalk,和一些简单舞步,当时的《西部舞狂》里都有了。而且当年不比现在的资讯发达,为了拍好这样一部舞蹈电影,至少也要筹备3年。
  即使与电影播出已经相隔三十多年,但哈山仍然觉得,他和电影里前辈们跳的都是一样——一样地注重舞感、注重音乐,一样地对舞蹈怀有激情。
  除了电影,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也让哈山印象深刻。
  小时候爸爸妈妈会经常带哈山去参加婚礼——哈萨克族人的婚礼现场就像一个大型派对,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大家一起跳舞。
  不知道是电影先带给他的冲击,还是少数民族基因里自带的舞蹈熏陶,总之,哈山爱上了街舞。
  大众眼中的B-Boy都是打耳洞、纹纹身,或许再带上一副拽拽的表情。
  但哈山不太一样。戴着棒球帽的哈山,不说话时略带憨厚,但一谈起关于街舞的事情,他眼里就透出了一股精神。 如今的哈山年过而立,却依然像个热血少年一样跳街舞。
  有人对此很不理解:哈山你为什么不去赚大钱?你为什么不搞点其他东西? 但哈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纪录片MC以力,谈起哈山
  跳舞、做老师和做MC,对哈山来说就像喝啤酒、吃鸡腿——都是他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生活状态,对B-Boy哈山来说,足够了。
  贰 | "好像……生活慢慢就剩下这些。"
  广东,广州。 夜色下,珠江边。 两个大男孩坐在护栏上聊天。 戴着红色毛线帽的大男孩,和MC以力说起自己的情况,眼神有些落寞:朋友都工作了,自己却只有跳舞,似乎无法融入他们……
  尽管只要一上场,一听到音乐响起,所有烦恼都会被他抛诸脑后,但静下来一想到自己和朋友的差别,他依然无措。
  以力问,你有没有想过,"我要B-Boying一辈子"? 此时大男孩的眼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烁:一辈子太长了,说不准的。
  就是这么迷茫无措的一个大男孩,却被队友称作"偶像"、"天才"—— 他就是B-Boy细超。
  -Boy细超,曾在2014年的红牛街舞大赛中进入了亚太区四强,这是中国B-Boy目前在国际街舞赛事上获得的最好个人成绩。
  而他所在的STO Crew(Seven Thirty-One Crew),成立于1999年,可以说是国内最元老、甚至最顶尖的Breaking团体之一。
  图片:红牛官网采访
  从十多年前在街上看别人跳Breaking,到今天自己成为中国B-Boy的标杆,Breaking带给细超的,就犹如硬币的两面:快乐、伤痛和荣誉的花面,烦恼、迷茫和无措的字面。
  如果你要握住一个硬币,你就必须两面都握住。
  今天的B-Boy细超也许依然迷茫,但他从没怀疑过Breaking带给自己的一切,依然活跃在各大街舞赛事中。
  叁 | "散了挺可惜的。"
  北京,工人体育馆
  2014年,第十届的KOD(Keep On Dancing)街舞大赛,临近尾声。 台上台下不少人都红了眼眶,对他们来说,将要结束的,不仅是一个比赛,更是他们十年跳舞生涯的见证。
  作为KOD的创始人和MC,谈起当年停办KOD,高博语气里也有很多无奈:观众越来越多,场地需求越来越大,各种麻烦都来了,花费也大得和比赛不成正比。再加上一些舆论的压力……
  回想当初,办KOD也是机缘巧合。
  2004年冬天,世界级的Popping大神Skeeter Rabbit第一次来中国,高博就想让他看看中国舞者跳舞的样子。 这么想着,一伙人就在北京高速Disco办了第一届KOD街舞大赛。
  如今看回当年的视频,镜头里一个个青涩的小伙,现在几乎都是街舞界的中坚力量。
  冯正和高博,两人是相识二十多年的队友。 冯正,从一个爱岔人的爆炸头小伙,变成了知名的Popper Sonic,经常担任各大街舞赛事的裁判。依然爱岔人。 高博,从吊着盐水也要上台做MC的Popper Bobo,到现在成家立业,依然为国内街舞的发展出力。 就是这么熟悉对方的两个人,在《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现场,上演了一场世纪大对决——有腰伤的冯正,和有腿伤的高博,都给了对方自己最好、最尊重的一次battle。
  黄景行和杨文昊,两人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上学时就同吃同住,一起练舞。 黄景行,从一个比较闷的有天赋的小伙,变成了手握多个国际街舞赛事冠军的Popping大神Super Dino。 杨文昊,从一个没过KOD海选的小伙,变成了国内Animation&Wave Style首屈一指的Popper Viho。
  黄景行杨文昊
  他们都变了。 变得成熟、强大,变得更出名。 变成了"冯老板"、"高老板"、"舞王"……
  他们都没变。 他们依然会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所想。 依然会和识于微时、共同成长的朋友一起排舞。 依然会在排舞时为自己的拍子不对做辩解。 而KOD街舞大赛,也在2018年更名为"KOD街舞世界杯",在长沙重新出发……
  这部名为《只有街舞》的纪录片一共13集,由VICE中国出品,豆瓣评分9.2,b站评分9.9。 是制片人孙宇带着团队、跟着新疆MC以力的脚步,一起走过新疆、广州、成都、上海、北京和长沙6个城市,采访40多名舞者,耗时56天拍摄的。
  有网友评价这部纪录片:他们对街舞应该是什么样子众说纷纭,但这也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也许它并不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而只是提供一个了解街舞的窗口。
  跳街舞,有人是因为看了Michael Jackson跳舞的视频。 有人是因为回家路上的一个偶然。 李琦,多次在KOD街舞大赛中获得冠军,是中国街舞团体"舞佳舞"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街舞元老之一。 1987年,小学一年级的李琦看到几个哥哥在街上跳舞,这么一看,李琦就陷进了街舞的圈子里。 直到今天,仍然沉迷其中。
  跳街舞,有些是"江湖派"。 比如赵小冀。 B-Boy赵小冀,是2012年BBOY IN SHANGHAI国际街舞大赛的TOP ROCK项目的冠军。 站在克拉玛依的钟楼广场,赵小冀记得,当年练舞时,他都是白天自己在家看碟苦练,晚上就来广场跟人battle。
  有些是"学院派"。 比如杨文昊。 他是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舞蹈系毕业的。当年即使是放假了,他也会翻墙进学校练舞。
  千禧年前后,这批人都怀揣着对街舞的热情,踏进了街舞的圈子。 不管是"江湖派"还是"学院派",只要是一路用心跳下去的,如今几乎都成了街舞圈里有分量的人。
  这么多年,有人和跳舞的队友,成了一辈子的兄弟; 有人和跳舞搭档聚散; 有人结婚生子,全家一起跳舞;
  BING BING FAMILY
  有人开工作室,把街舞商业化; 有人和学校合作,公益推广街舞,认真教孩子跳舞;
  B-Boy赵小冀,在克拉玛依南湖小学公益推广街舞。
  有人参加电视节目,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街舞; 有人参加比赛,想让全世界知道,中国的街舞也是很厉害的。
  这么多年,街舞从不被认可,到成为部分高校的专业; 街舞从一小撮人的亚文化,到成为综艺节目的宠儿; 街舞从街头舞蹈,上升到艺术的程度; 街舞从"舶来品",变成了有中国人自己味道的东西。
  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街舞舞者努力的结果。 他们被不解过、被轻视过,但始终没有退缩。
  他们在跳舞的同时,不停地问自己:跳舞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根。 是自我修炼。 还是……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但只要音乐响起,他们都一样。 不管是在天山脚下还是闹市街头、居民楼道还是喧嚣酒吧、排练舞厅还是赛事舞台…… 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那份热情和坚持。 依然跳着。
 
读书大全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