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中法战争的真正赢家是谁中法战争的影响


  说起中法战争,这是晚清王朝洋务运动之后的一次对外战争,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以来清朝政府与列强之间爆发的第三场战争,也是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东亚地区发生的首次大规模列强之间的战争。在前两次变局当中,清政府感受到了自身与西方列强的真正差距。
  在内部混乱以后,开始了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当时的日本刚刚明治维新,开放国门,在前两次鸦片战争时,日本对于相关战争发生的各种问题也仅是略有耳闻,但是当中法战争进行以后,日本抓住了机会,不仅在同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也一举扭转了日本作为落后国家的命运。
  法国日本曾险些联合共同击破朝贡体系!
  当时清王朝在国境之外,有着自己的朝贡体系,虽然受到严重腐蚀,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最终崩溃。但南北危机也确实使清政府大为头疼,在南部,越南已经被法国占领,并且进一步扩大它的殖民权利。在北部,日本也进入到了朝鲜。相比来讲,北部的威胁更大,原来朝贡体系是涵盖日本的,而如今的日本不仅单干,而且还要染指朝鲜。同时由于琉球国的问题以及台湾等地,清政府与日本也发生了很多外交危机,双方之间的关系跌入冰点(此后日本尽力维护与清政府的脆弱关系)。
  当时的法国国内动荡,国际竞争激烈,在东南亚地区又进行了一场中法战争。法国希望能够在朝贡体系的崩溃方面与日本达成一致,南北夹击。日本在当时也确实动摇,但最终并没有认可法国的邀请。在中法战争中与其他列强一样,成为了一个相对中立的国家。日本并不是一个愚蠢的民族和国家,它是十分精明的近代列强。
  除了曾经美国大炮打开日本,并签订相应的不平等条约以后,日本就立志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份子。 很长一段时期以内日本都不被列强看好,面对这一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也就是中法战争,日本摆足了一个学生的架势,认真学习清朝和法国在具体战场战略以及物资和殖民地管理的各种经验,最终也成为十年之后日本发动甲午海战的实践经验指导。
  日本在当时并不是立马就确立中立态度的,很多人认为日本应该与法国成立同盟。这样,日本可以直接在朝鲜,琉球和台湾的问题上与清政府讨价还价。还有一些人认为,日本不应该过度刺激清政府,因为在中法战争爆发以前,双方就因为一系列的海疆问题发生了重大矛盾。如果逼之太急,恐怕前功尽弃,同时清政府也会清醒,动用日本无可比拟的国力发展海军,到时得不偿失。
  有另一种观念,那就是日本应该保持中立。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对日本来讲国力硕大,但腐朽不堪,各个利益阶层相互倾轧。当时的法国国内政局混乱,在内部一塌糊涂的同时又发动了这一场战争。不论站在哪一边,日本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成为相对中立的国家,跟随在美国,英国之后伺机而动,能够使日本的利益最大化。
  在这场战争当中,日本同时与法国和清政府接触,可以详细地进入到这场战争之中,去观察两军作战,尤其是马尾海战战败,双方之间在战场上的直接交火,进行经验的获取。尤其是对坚船利炮的如何使用以及相互配合,甚至包括日本在中法战争以后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军事援助协议以及军事武器购买,人才的出国交流学习。奠定了日本日后十年的海疆政策,并且一系列的经验也在甲午海战当中凸显得淋漓尽致。
  日本的具体外交倾向,实力尚弱的日本如何参与战争调停?
  在具体情况上,日本最初并不想要直接宣布自己是中立国家。当时的日本占据大多数支持与法国结成同盟,甚至当时的伊藤博文也是如此思考。但是日本高层认为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而且国内问题虽然逐年向好,但是财政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即便与法国达成了同盟,也不可能在海疆问题上赢得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与法国同盟也必然是以法国主导,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依然未知。
  一方面,当时的日本虽然明治维新国力渐强,但是日本在列强看来依然是一个小国,弱国,日本依然与各国签订这不平等条约,当时日本最主要的问题是修改这些条约。当时的日本认为英国和法国不可能同意,因此伊藤博文赶赴德国,寻求相关问题的突破口。但是中法战争爆发以后,法国为了拉动日本主动示好,在条约修订等一系列问题上支持日本,使得日本国内的很多人都认可与法国结盟。
  但是日本政府内部同样有理智的声音,虽然这一切都有利于日本,但是清政府毕竟是日本的近邻,日本在相关海域的问题上已经和清政府发生了严重分歧,双方之间的条约虽然已经签订,但都是基于损害各自的国家利益达成的。之后,清政府和日本还有很长的交往时间,如果这一次直接与清政府为敌,而是示好好法国,法国对于日本的修改条约的保证在不能够得到绝对承认的情况之下是不能完全算数的。
  一旦法国人在战争结束以后反悔,那么自己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恢复以往。到时偷鸡不成蚀把米。对于日本来讲确实有很大风险,当时的日本执政者井上馨则十分重视对清王朝的外交缓和。因为当时的海疆问题,清王朝和日本之间的条约已经签订近十年,已经临近修约期限。清政府为了能够保证日本中立,甚至是偏向自己,也希望中日两国的修订条约一是可以做出让步,日本更加矛盾。
  脚踏两条船?日本获得国际大丰收!
  国际中,日本选择了中立,在法国和清政府处都得到了些好处。但是真正的好处应该是日本通过这场战争真正成为了列强,日本虽然没有参与中法战争,但是对于整个战争的掌握情况恐怕并不比清王朝更少。一方面,日本将国内的舆论和民众的想法也作为自己的工具诱导群众。在国家层面上示好中国向清政府保证自己会持续中立,但是在民间则不断散布着日法两国同盟的留言,无形中抓住了法国和清政府,日本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
  日本真正参与到了一个国际事务终端之中,并且第一次成为一个调停人的角色。要知道,此前的日本还是一个被列强打开国门,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落后国家。但是中法战争的整个阶段,日本开始成为了世界列强之一。与当时的清政府和法国内阁都有了直接和友善的洽谈,与双方之间的关系都很热络。同时借着这一场战争,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宣布保持中立,日本也加入到中立俱乐部中。
  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随即展开,第一次知道了如何以第三者甚至是第四者的身份,处理和参与国际争端。这是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学会的问题,但在那个列强称雄的时代,是最为主要的一项技能。并不仅限于此,日本在中法战争期间与英国之间的互动也十分亲密,甚至两者在数年之后签订了同盟条约。一方面共同瓜分在华利益,另一方面共同就东亚政治军事问题进行磋商,共同防范俄国,在列强把持的国际上,日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日本的民族自豪,因中法战争而形成?
  对于日本社会来讲,中法战争也彻底在日本社会那一步引起了激烈讨论。中原大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日本民众羡慕和敬仰的国家,自己才是一个文明的领导者和核心。在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国民教师福泽认为法国是东亚的大恩人,使得东亚真正开化,而这一切的开始正式中法战争。当战争结束以后,这种说辞在日本社会又进一步演进,认为法国不应该是东亚的恩人,东亚的恩人应该是日本,日本应该肩负起拯救和解放东亚的重任。这种思想在此时萌发,并且一直持续到侵华战争,这50年的历史光景中。
  对于战争的结果我们并没有疑问,清政府先胜后败,法国先败后胜,但是真正的赢家恐怕只有日本。清政府在战场上确实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并不是我们天天宣传的完胜法国。清政府也适时制止了这种民间义和团的行动,但是却受到了国内的激烈抨击。同时,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也使得南方地区出现了社会动荡的迹象,清政府只能被迫收手。
  法国的内阁竞争激烈,原因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中法战争,而是法国在当时国际殖民地方面的争夺趋于劣势,中法战争只是其中之一。真正的赢家是日本,不仅缓解了自己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赢得了法国的好感,又与英国签订了同盟协定。此外,自己认识到了如何参与国际争端以及如何解释处理国际问题以及近代海战的作战战法。
  对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的重视,日本将自己完全摆在一个学生的角度看待中法战争。 对于国际问题国际事件的处理也跟在西方列强的后面,真正积累经验。可以说日本明治政府在当时通过中法战争所获得的教训,警示和机遇比当时的清政府更为丰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大全奇趣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惜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