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范蠡最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他才是拥有大智慧之人


  范蠡被称为商圣,但范蠡还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勾践复国,立下汗马功劳。不过范蠡晚年却主动选择隐退,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实际上范蠡是一位很有眼界的人,他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能找准自己的目标,拥有常人所不及的大智慧。相比多数人根本不可能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急流勇退,但范蠡就敢这样做,而且此后还成为了一名商人,范蠡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转变的?
  年轻时看远
  公元前526年,在春秋战国的楚国宛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出生没多久范蠡父母就相继离世,由哥哥和嫂子抚养成人。
  虽然青年时期的范蠡是一位学富五车、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但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常常佯装痴狂,"疯疯颠颠",独来独往。被乡人称之为"疯子"。
  范蠡特立独行的名号很快传到了县令文种的耳朵里,于是他诚心相邀,以礼相待,打动了范蠡,两个人相谈甚欢,相恨见晚。
  范蠡最初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目标是吴国,他很早就预测到位于东南的吴、越两国将有强盛崛起之势,但吴国已有孙武和伍子胥两位大能人,故又改变主意和文种一块去了越国。
  越国有一位叫石买的大臣妒贤嫉能,他向越王进谏:"一个拿自己的美色到处招摇的女人可不是一个好女人,一个拿自己的知识到处宣扬的文人也不可靠。"
  越王于是便命范蠡对越国各地进行考察,熟悉国情,了解民意。
  范蠡的离开其实也不是真的离开,只是为他以后的辅佐国君积聚力量。
  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在文种的努力下,范蠡重回诸暨,而勾践也很赏识范蠡的才华,先是启用范蠡做大夫,后又被擢升为上将军。
  从范蠡的种种举动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的人。
  他不按常理出牌,在所有人看来,吴国似乎是越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对手,但他却选择了处于劣势的越国,也说明他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人生。
  或许年轻的时候,很低的天空让我们不能展翅翱翔,但我们也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纵然身处泥泞,也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样就能在一次次飞翔中不断打牢自己的根基。
  中年时看透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与吴军决战,被围困后,勾践面前只剩下两条出路:一是死战,二是请降。
  在当时,能把危机变成转机,只有范蠡能做到。
  在第一次求和失败后,范蠡提议可以行贿伯嚭,因为吴国伍子胥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臣,而太宰伯嚭贪财好色,把他作为突破口,或许还能寻求最后一线生机。
  会稽之围解开后,他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难关,勾践要入吴为奴,侍奉夫差。
  在入吴为奴的日子里,范蠡三施苦肉计,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勾践尝夫差的粪便这一出。
  吴王夫差久卧病榻,一直没见好,勾践担心吴王病死,自己也会性命不保。
  于是范蠡给勾践出主意,大王你可以去尝他的大便,以表自己的忠心。因为我已经推算过了,他的病能够痊愈。于是第二日,勾践果真按照范蠡说的去做了。
  这让吴王夫差很感动,没多久,吴王的病得以痊愈,特地大宴宾客,而此时的越王主仆由奴隶直接摇身一变成了吴王的座上宾。不久后他们苦尽甘来,得以回国。
  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时时不忘为奴之耻,屡次想攻打吴国,但都被范蠡以时机还不成熟进行劝阻。
  之后趁吴国虚弱,越王终于发动了战争,把吴王围在了姑苏山上,面对吴王的讲和,勾践几欲和解,却被范蠡拦下。
  他对勾践说:"如今越国灭吴,是老天爷给的机会,难道您真的忘了会稽山之辱了吗?"
  经此一役,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勾践也实现了自己一代霸主的梦想。
  此时的范蠡在越国已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他深知 "福之祸所兮"的道理,当权力达到顶峰时,只有及早抽身,才能避免灾祸。
  在临行前他给好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大意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他离开越国。
  比较看重功名的文种,他想着这么些年自己为越国所做的贡献,料想越王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结局却是被越王逼迫自杀。
  范蠡由一个放荡不羁的名士变成谋臣。虽然性格怪异,但他的思想总是贯穿一种顺应社会、顺应自然、外道内儒的思想,这让他对事对人能保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
  这种体察人情练达、通透的姿态,让他懂得在人生巅峰之时能全身已退,在进退之间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张力和尺度,不为名利所累,从而拥有自在而逍遥的一生。
  老年时看淡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行至暮年,当所有的豪情和光芒都已随风而逝,功名利禄也将成为过眼云烟,这个世界上所能衡量的东西,此时都成了身外之物。这个时候反倒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更易勾起我们缅怀、记忆和珍藏。
  深以为然。
  当你看淡万般风景时,你也顿悟了生命的意义。
  对范蠡而言,他更愿意毫无限制地顺应自己的性情,去尝试一切新的冒险活动。
  功成身退后的范蠡,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经商的第一站是齐国。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智慧过人的范蠡,虽然做生意对他而言还是头一遭,但他的"鴟夷子皮"名号还是很快就打响了。
  齐王在听说了他的事情后,慕名而来,请他出任齐国丞相,但却被范蠡拒绝,他散尽家财,分给当地百姓,然后带着家人悄悄迁徙到了离齐国首都临淄较远的陶地重起炉灶。
  在陶山脚下,范蠡有了另一个名字"陶朱公",他尽情施展着自己的经商才华,把自己过去治国治军的谋略,都用在了商道上。
  他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更拥有一份清淡的智慧,19年内他曾经三次获致千万巨金,不过,他又将之全部回馈给了乡亲们。
  他的经商之道也给后人也留下了一些有益的道理:见好就收,不要贪婪,否则不仅不能赚到,反而会失去。
  人这一生,名利是我们的必遇关口,肆意追逐者多,淡薄待之者少。
  范蠡用自己的自在和洒脱告诉我们,当我们智慧地看待财富时,便可收获一份生命的宽度。
  人生不易,匆匆几十载
  观范蠡这一生,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他都能干得风生水起。
  人生的大智慧,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的一生让我们明白:
  年轻时看远,不急功近利,才能活得自在广博;
  中年之时,懂得顺势而为,温良恭谦,才能拥有通达的人生;
  人至暮年,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浮躁纷扰所诱惑,才能得一份清明的心境,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成功的人生需要经营,范蠡成功人生的三重境界,愿你我都能拥有。
  文 | 姚瑾 · 主播 | 常浩
 
春秋战国历史大全奇趣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