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魏齐楚赵四国灭亡原因是什么为何会被秦国逐一吞并


  魏、齐、楚、赵曾是战国最强四国,他们相继迎来巅峰期,只不过没像秦国那样对其他六国制定吞并的策略,最后反而是被秦国逐一击败。实际上魏、齐、楚、赵各自衰落的原因都不同,魏国是因"才"灭亡楚国分散了自己的政权,齐国有点安于现状,赵国则是内乱致命。秦国唯一的优势在于,从秦惠文王开始,此后的秦国国君都是治国之才,才能让秦国把强盛的势头一直延续下去。
  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各国兴衰史,除了韩国一如既往的平淡,其余各国都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就连实力明显偏弱的燕国都曾有过五国伐齐差点灭亡齐国的壮举,更不要说战国初期魏国称霸,魏国衰退后齐、秦、楚三强鼎立,楚国衰退后齐秦称雄,齐国衰退后赵国迎头赶上成为军事上唯一可和秦国抗衡的强国。
  魏、齐、楚、赵四国都曾强盛一时,最后却无一例外的衰退直至亡于秦国之手,那么战国四大强国因何而亡?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可以这么说:失才亡魏,偏安亡齐,分治亡楚,乱政亡赵,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强势崛起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除了魏文侯的锐意进取之外,也和他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有莫大关系,比如他任用李悝、翟璜为相,军事上以吴起和乐羊为将攻取了秦国河西之地和灭亡了中山国。
  魏武侯胸襟不如其父魏文侯,吴起弃魏奔楚开始了魏国顶级人才流失的序幕,否则有吴起在秦国根本就没机会崛起;魏惠王时期流失了太多的顶级人才:第一个是商鞅,本来国相公叔痤临终前就建议魏惠王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之,不能让商鞅落入其他国家之手;第二个是孙膑,至少魏惠王是很有机会能留住孙膑的,其余公孙衍、张仪也是在魏惠王时期入秦的。
  范雎、尉缭子原先也都是魏国人,后来都去了秦国,这么多顶级人才的流失至少说明魏国的人才机制有很大问题。
  齐国在齐威王时候崛起,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击败强大的魏国后成为中原霸主,实力跃居各国之上(当时秦国还没那么强大),齐宣王时依然强势,齐闵王四处树敌遭遇五国伐齐,但是齐国复国后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左右战国大局的发展。
  齐闵王之后的齐襄王开始偏安一隅很少参与中原各国的战事,特别是齐废王时期几乎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国热闹,坐视各国被秦国一一灭亡而不加以援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昭襄王时开始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尉缭子更进一步具体化"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在这一策略的影响以及秦国不断的贿赂之下,齐国基本上退出了各国纷争,最终导致亡国。
  楚国在楚宣王、楚威王和楚怀王前期也曾称雄一时,其后楚怀王昏招百出连续被齐、秦等国击败以至于衰退下去,但是楚国地域辽阔,按理说楚国还是大有潜力的;秦始皇灭六国最艰难的就是楚国,在李信败于项燕之手后,连王翦都要60万大军才能亡楚,那么楚国亡国的原因何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楚国特殊的政治体制,那就是分治。
  楚国办事效率低下,疑聚力不够,庙堂决策、战争动员、粮草调配往往有滞后性,原因就在于楚国除了王室之外,"在上位,以率万民"、"执一国之柄"的令尹权柄很重,昭、屈、景三大家族以及庄氏部族、黄氏部族等势力也很强劲,王室往往要受到这些家族和部族的掣肘。
  所以楚国中央权力分散无法形成合力,这个才是楚国无法真正强大和亡国的根本原因,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吴起入楚后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变法图强,极大的损害了这些家族和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楚悼王刚死,这些旧贵族势力就敢将吴起射杀。
  赵国亡于乱政其实就是始于赵武灵王,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虽然使得赵国崛起,但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却是一错再错,开始是废长立幼,后又觉得亏欠了长子要补偿长子,最终使得两子兵戎相见赵国大乱,赵武灵王自己也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按理说同样的计策用第二次应该就没那么灵了吧,可是对赵国来说却并非如此,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离间之计换下了廉颇导致大败,几十年后秦国重施故伎再以离间计使得李牧横死导致赵国灭亡,原因就在于收受了秦国贿赂的相国郭开乱政,使得赵王再一次中计。
  魏、齐、楚、赵四大强国都因为各自的原因虽然强盛一时,但最终都衰退了下去,反而是秦国虽然也有过波折,但是奋六世之余烈,七任国君都是明君,最终笑到最后统一了六国。
 
春秋战国历史大全奇趣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妙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