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善用练习组合塑造成长性思维


  别为无法克服的难题浪费时间
  古人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语,现代職场也倡导终身学习,大多数职场人穷尽一生都要学习,如此才能进步,才能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呢?大部分人往往沉迷于如下方法:一是反复阅读,寄望于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慢慢消化、吸收自己感到晦涩的部分;二是集中练习,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模块,抛却其他,一门心思地练习和解读。
  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伴随我们度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甚至步入职场后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不懂就多练"也成了很多陪娃写作业的家长们公认的真理。但是美国11位认知心理学家经过十年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实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并非将知识活学活用的最佳学习方法,也就是说,面对一道令你费解的难题时,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并不见得就有成效,甚至只是浪费时间。因为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都是在短时记忆当中蹦跶来蹦跶去,既不能将短时记忆巩固转化为工作记忆长期保存,也不能促成在灵活多样练习环境下的积累,做不到多样化地区别异同,根本无法活学活用;而检索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生成性学习、细化知识点等新型学习方法,才是能够巩固短期记忆并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活学活用的最佳方式。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认知心理学家团队十年的科研心血。该团队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推导出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链和记忆结。首先利用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加清晰透彻,而且它把记忆之绳又缠了一圈,使其更牢固;其次我们可以使用"练习组合"来塑造成长性思维,比如通过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穿插练习助力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活学活用;之后便是有效利用知识的滚雪球效应,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通过检索给知识"打结"
  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是可以强化的,具体的方法就是检索记忆,并练习所学的东西。检索包括主动检索的自我测试、被动的测验、考试和测评,检索式练习也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使学习变得更有效。定期练习可以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孩子用绳子把珠子穿起来做项链,拎起来后却发现珠子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不打结,就没有项链,就没有珠绣钱包,就没有精致的挂毯。检索负责给记忆这条"绳子"打结,重复检索则能让记忆更加清晰,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我们刚刚读过或听到的内容,有70%左右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被缓慢遗忘。这里面的教训很明确:改善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中断遗忘的过程。
  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远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测验效应"或"检索—练习效应"。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集中学习(填鸭式学习)能让人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和检索式学习相比,集中学习遗忘得更快——在第一次考试后时隔两天再考一次,学生们已经忘掉了第一次考试时记住的内容的50%;而同期进行检索练习的人,遗忘的信息量只占前次考试时的13%。
  另一项研究发现,多次测验对人的长期记忆有重大影响。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立刻参加测验,可以记起其中53%的内容;一周之后,这一比例下降到39%。另一组学生学习同样的资料,但是完全不参加测验,他们在一周后只能想起28%的内容。这样看来,进行一次测验就可以把一周后的成绩提高11%。如果立刻进行3次测验而非1次,那么效果如何呢?还有一组学生在首次学习后参与了3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也能回忆起53%的物品名称——与期间只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成绩相同。实际上,接受3次考试的学生和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相比,已经对遗忘产生了"免疫",而测验1次的学生又比初次接触资料后没有测验的学生记得多。所以说,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
  人们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学东西时越轻松,学习效果就越好。但是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所学。在第一次测验后,推迟的后续检索练习要比立即练习更能强化记忆,因为延迟后再检索需要花费更大力气。
  只需在一堂课上加入一次测验(检索练习),就能极大改善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且,课堂测验进行得越频繁,收效就越大。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学习者自测,无论学习科目是解剖学、数学,还是法律。自行测验要比重复阅读花更多工夫,但记住的东西也更多。
  多元练习实现知识活学活用
  人们常说 "从经验中学习",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是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段时间,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还可以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最好间隔多长时间?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只要遗忘能够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挑选了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这些医生被安排参加有关显微镜手术的四节小课,内容是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每节课后都有教学内容,之后是一些实践。半数医生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课——正常的在职培训就是这种安排;另外一半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
  在最后一节课结束一个月后,研究人员测验发现,那些课与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其表现要超越另外一组医生。一天上完四节课的医生不仅在所有评估环节上的得分都低,而且其中有16%的人损伤了实验白鼠的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消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是一種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让两组大学生计算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及半锥体等少见的几何体的体积,然后让他们解答练习题。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区分,先解四道计算楔体体积的题,再解四道计算椭球体体积的题,以此类推。另一组学生解答同样的练习题,只是题目的类型是混合穿插安排的,不是将同一类型的题放在一起。在练习中,按照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即集中练习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89%,而按照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最终测验上,之前练习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63%。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混搭起来,虽说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有所阻碍,但是最终测验成绩提高了215%。
  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但是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既能提高人对同一种类的归纳能力,又能改善对不同种类的识别能力。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一个研究实例: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米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米远和4米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米远的地方。投篮最准的还是出现在2米和4米练习组,而他们从没有练习过在3米远的地方投篮。这是为什么呢?
  大脑中一个学习更高级运动技能的区域可以通过难度更大的处理方式巩固运动技能。反观通过集中练习学到的运动技能,它会在大脑的另一区域得到巩固,这个区域是用来学习难度更低、更简单的运动技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一个更简单、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会让我们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更为实用。让知识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销售行业有句老话,站在屋子里打不着鹿。这同样适用于学习:你得拿起装备,走出门去,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精通,就需要探索,在涉及复杂的概念、技能与流程时更是如此。它不光是考试的学分,不是那些教练可以传授的东西,也不是光靠年龄就可以积累的品质。学习的过程至少可以分成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
  大脑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就叫做编码。最开始是对短期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是信息还没有被巩固成长期记忆中坚实的知识表征。巩固,是把这种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巩固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检索会更新所学的东西,并让我们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细化知识,就是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建立关联。我们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长期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就是知识的滚雪球效应。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阐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是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在心智模型中,一套彼此相关的概念或一系列运动技能被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提取基本原则,构建结构。巩固自己的长处是聪明的做法,但是如果还能用测验、考验、试错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你就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另外,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例如检索、有间隔的练习和穿插练习,就像那些有很高成就的阅读障碍症患者一样,开发变通或补偿型技能,弥补天赋上的不足。不要靠感觉做事,好的飞行员会查看仪表盘。我们可以通过小测验、同伴互评等测验工具和方法,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当我们通过案例进行学习时,一次要学习两个或更多的案例,不能局限于一次一个,比较这些案例在哪些方面有相似和不同之处,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还是可以用普遍的解决方法去应对。
  把想法或想要得到的能力分解成各个
  组成部分。如果对结构构建比较陌生或想通过案例来学习,那么在学习新资料的时候,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描述每个概念,并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又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再进一步思考,把这些核心概念组合在一起成为框架。
  学会利用结构。结构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树木、河流或村镇。树有树根、树干和枝杈,河流也是一样;村镇包含街道与街区、住宅、商店与办公楼。村镇的结构解释了这些元素彼此间是如何联系的,如何让整个村镇生机盎然。如果没有结构,这些元素只是零散地分布在空旷的大地上,村镇便不复存在。
  学会整合。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如此不仅得到知识,还有诀窍。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精通,让一部分人捷足先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应始终坚持一种终身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在知识和智慧的追逐之路上永不停息。
 
张彭跃测验间隔检索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