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遥远的地球之歌故事梗概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


  《遥远地球之歌》是英国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作品,阿瑟·克拉克被称为是"科幻小说之王"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遥远的地球之歌》将时间线拉至3620年,那时地球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人类不想被灭绝就需要进行太空移民。而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和另一种神秘的生物展开了第一次接触。本书究竟有何看点,下面就从两篇书评中做个了解吧。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一:
  封皮背面的荐语有一句来自刘慈欣——"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至少从《流浪地球》来看,很有可能从本作汲取了灵感。
  (书内相关部分:星舰载着地球遗民,经过漫长旅途抵达萨根二后,利用量子引擎慢慢停止星球自转,并缓缓加速,将其推入离其恒星更近的轨道上去。)
  《流浪地球》有一个很流行的评论是"地球遇到危险,外国人选择飞船逃离移居,而中国人选择带上地球一起走。"我认为走时带不带上地球未必就值得骄傲,而是这种思路源自民族性格。
  欧罗巴民族,及美利坚民族的先祖,国土狭小,工业革命后,资源负担不起爆炸的人口,更早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大海,离开熟悉、踏实的陆地,乘坐航器深入一片未知,去冒险和拓殖(尽管近代殖民者留有昭著恶名,但希望大家对殖民,也就是拓居,这个活动客观看待)。而中国内陆深厚,工业时代开始较晚,传统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眷恋和信任熟悉的土地,固执而自信。
  基于此,刘慈欣选择带着地球筚路蓝缕,而阿瑟克拉克等西方科幻作家则对未来做出了和先祖相同的选择,离开陆地,乘坐庞大又孤单渺小的舰船,深入未知,漫漫远航,开拓殖民地。
  同其他作品一样,本作充满了浪漫色彩,三件事尤甚,其一是人类的播种计划,地球遗民在外星与自己同源血亲相遇,互助,又匆匆道别,带着数十万深眠中的同胞,继续赶往远方的目的地;其二是萨拉萨星独特的地貌及形成的亚文化;其三是在海底发现的具有初步智能的海蝎子社会,想到倘若在地球上发现其他具有组织性和阶级性,甚至还有探索欲望的物种,一定会引起全世界的兴趣和惊叹。更何况这种生物还生活在人类常规势力范围之外,而人类对他们的地盘还知之甚少且无力掌控。
  作品中阿瑟克拉克还对拓殖活动中对待外星生命的态度做出了"讨论",探讨起初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最终获胜的观点是"和外星细菌相比,人类的存活更为重要。"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亚非和整个美洲的土著民族,在欧洲殖民活动,及北美定居者开展的拓殖活动中遭受的一切。源头恐怕就是生命价值的优劣判断,这可就一点都不浪漫了。
  作者:新治 (来自豆瓣)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二:
  翻开书,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我以前读过。然后我翻到2015年 我看过这个长篇 。再看一遍依旧崇拜 。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第四本阿瑟C克拉克,还是一如既往的被他的瑰丽的想象力折服,最美的太空歌剧 。
  地球总是要灭亡的,太阳系了不存在了,在这之前,地球向外星移民。故事发生在 公元3620年的萨拉萨星上,这是地球的第一代移民所在地,他们迎来了母星飞来的麦哲伦飞船,量子引擎发动的,由于太空尘埃地一点阻碍,他们必须在萨拉萨星休整,建造冰盾。虽然都是人类,文化种族已然不同,萨拉萨星人热情单纯随性,没什么野心。萨拉萨星的米蕾莎爱上飞船上的罗伦是因为他有干劲有抱负 ,离开他也是因为他干劲和抱负带来胡傲慢 。
  最佩服克拉克是他怎么设计这些场景还有科学论证,虽然并不明白,但是充满希望 ,星际旅行 ,冷冻胚胎 量子引擎 …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头头是道 ,好像不久的将来就实现了 。这是1985年的书哎 。
  大概因为看过几本克拉克了,科学幻想直接接受,这次最有感触的是他笔下的离别,库码尔的单纯热情以及意外身亡 ,"小狮子赤裸着身子,孤零零地升上了沉默的星空。"一根火柱从海面冉冉升起,火焰干净而剧烈,几乎没有一缕烟雾。罗伦不知道它烧了多久,因为时间在塔纳镇上停止了。接着,烈焰陡然散去,火柱缩回海中,黑暗再度降临,但这黑暗只持续了片刻。就在跌落水面的刹那,火焰化作万千点火星,像喷泉一般朝天空迸发。它们中的一大半重新没入大海,但也有一些笔直升上苍穹,最终消失在视野之外。就这样,库码尔里奥尼达又一次飞向群星。"有人考据库码尔就是克拉克斯里兰卡的同性爱人,这是他自己深深地思念吧。书中摩西卡尔多对地球妻子的深深思念一直贯穿始终。
  而遥远的地球之歌就是对地球的深深思念吧,虽然它最终是要灭亡的。
  作者:湖(来自豆瓣)
 
文化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