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政策宣讲重在贯彻而非灌输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将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文件。贯彻落实政策文件往往需要通过层层宣讲来深入人心。
  以往,有些地方采用组建宣讲团,由宣讲团成员巡回作专题报告方式组织开展宣讲活动;也有的地方采用将有关人员集中起来,开专题会议的方式;还有些地方采用全员远程培训的方式。为提升宣讲效果,不少地方会印发书籍资料供学习者阅读参考,之后还要检查"读书笔记"、组织专项考试和专项督查等。
  在一些地方,尽管采用了这些方式,但宣讲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宣讲活动由"贯彻"变成了"灌输"。贯彻指透彻地理解,应该是将宣讲与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理清思路、探寻对策紧密结合,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文章。然而,多数宣讲采取专家(或领导讲授报告的形式,多是政策文件解读,主要包括三项:背景介绍、要点解释和基本要求,缺少典型案例和问题诊断等类型的教学,往往是讲者滔滔、听者昏昏。
  至于远程培训,由于参训的学员基本都是领导,下属代学情况不少,真正自己学的并不多。检查读书笔记,看上去是一种好办法,但如果检查者仅仅是看看而已,就会出现"睁眼瞎"问题——只看篇幅长短和字迹是否整洁。专项考试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试题公开并告知答案。如果没有"指标"或"指标"分值不起"关键性作用"的情况下,专项督查,甚至是对地方教育的政府督导,也是形同虚设。假如这些情况继续存在,那么宣讲也就只是"宣"和"讲",而不是"贯彻",更谈不上政策文件的"落实"。
  可以说,上述方式方法都不是"干事"的路数,而是"为了干事"的虚招。政策文件的宣传力、告知力、贯彻力和落实力,不是靠"灌输"出来的,而是"贯通"来的,要有理念更新、思想变化和问题发现。
  要想"干事",第一,要在宣讲前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二,必须"望闻问切",在准确把脉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第三,宣讲的"对象感"必须强,案例研讨与问题会诊不可缺少。第四,让实践来说话,也就是学员自己去思考、行动及评价等。
  因此,在策划政策文件宣讲活动之前,要先调查研究一番,切实做个"明白人"。要知道宣讲不是"做宣传+讲一讲",也不是几个专家(或领导)的讲授式报告,更不是"复制"与"粘贴"。
 
政策宣讲理念更新问题发现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