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不懂文字难以领略古诗词的美


  日前听一门古文字学的课,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汉字构造的意义,他把小学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作例子,是李白《静夜思》。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听老师一讲,然而也是几乎所有会背诵的人,也只是会背而已,很少有人理解该诗的意义和清楚其中的意境。
  我们当然不服气,这首诗只有寥寥四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不就是说一个人坐在床上看月亮,看着看着想到了他的故乡吗?真这么简单吗?不学不知道,一学才知道我们是多么的浅陋无知。
  我们无知的第一个问题是床,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唐朝人,那么此时的床是指专门用于睡卧的家具,还是类似于茶几一样的古代坐具。这就倒逼着我们去查床的历史、床的发展,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现在睡觉的床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床是睡卧的家具,那李白怎么抬头就看到了月亮,低头就看到了月光。有人说,这还不明白吗?李白是通过窗户看月亮,月光是通过窗户漏进卧室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了解了"床"字的构造,那么以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床,牀,说文曰:安身之坐者。从木爿声。段玉裁特意作了大段的解释:安身之几坐也。铉本作安身之坐者五字。非是。床之制略同几而庳(bì ,矮小)于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床制同几。故有足有桄。床可坐。
  现在我们知道了吗?床在古代是一种坐具,类似于茶几。所以李白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户外所见所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李白坐在卧室的睡床上透过窗户望月思乡。所以也有人认为,床是指古代井边的石栏,李白是坐在石栏上诗兴大发。
  这样床的解释就有多种意义了,它可以指供人睡卧的家具,也可指像床的东西,也可以是量词,还可以是井上围栏,如李贺的《后园凿井歌》: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文字是沿袭上古流传下来的汉字,但这些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已经偏离了当时造字的本义,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就有可能不能准确捕捉这些古文字在古代诗词中的含义,对那些远古的诗歌我们可能就不甚理解了。往往只知道诗歌本身的文字美和韵律美,却不知道它到底美在哪,也说不清它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都很熟悉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中国最优美的诗词之一,其中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个人都觉得意境很美,特别是对"阑珊"一词特别推崇,觉得伟大得不得了。如果有人问"阑珊"是什么意思,我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答得上来。
  阑珊,原意是将尽,衰落,可形容零落、稀疏的样子,词句的意思是,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本词的意境之美,从古到今众说纷纭数不胜数。这里不说此处的意境有多美,我们来看看这二个字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为什么众多的诗人和词人都如此偏爱?
  如白居易《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贺铸的《小重山》词:"歌断酒阑珊,画船箫鼓转,绿杨湾。"李贺的《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珰,歌台小妓遥相望。"纳兰性德的《一丛花咏并蒂莲》词:"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很多人仅从字面上把"阑珊"意会成灯火通明、兴致很高,但从以上诗词中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说文曰:阑,门遮也。谓门之遮蔽也。俗谓槛为阑。引申为酒阑字。于遮止之义演之也。阑是指掩护正门的小栅门。珊,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后来发展成"阑珊"一词,都没有指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而是有凄凉、凄楚、凋零的意思,引证为衰减、暗淡、将尽、零乱、窘迫的解释也情有可原了。
  再比如古文字的读音和现代也有区别,如杜牧的《山行》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古音读xiá,现在读xié。如果按古音读,就有诗词的押韵和音律的美妙。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特别是在古诗词、文言文里,音如果变了,韵也就没了,音韵的美也就不存在了,义由此也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在某些特定场合,应该尊重古文化,保留传统经典的美。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先生就直接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并不是说汉字没用了,已经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发展了,他只是认为当时中国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部分都是文盲,汉字太难学,而且很少学会了汉字的人所研究的学问对当时的社会没有太大用处。所以他接着说:"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因为汉字学习的艰难,对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有所妨碍。
  然而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汉字学习已经普及,整体的文化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重新深入学习汉字不仅不会灭国,而且通过学习、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大大提升整体国民的人文情怀,对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大有裨益。
 
文化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千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