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古代诗歌的延伸题目


  我们阅读、欣赏一首古代诗歌,往往会引发联想或想象。这联想和想象可能延伸到其他诗歌,其他作品,也可能延伸到个人经历或社会生活。这种联想和想象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都会是饶有兴味的。它一方面会丰富我们对这一首诗歌的体会和领悟,另一方面还会促进我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使我们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品味更高尚,审美更愉悦,使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得到综合提升。正因为此,在诗歌阅读、考试和备考中,引入延伸题目大有裨益,可以将联想和想象涟漪,纳入某一渠道,掀起波澜。认真思考和回答古代诗歌阅读的延伸题目,除上述收益外,还将自然而然地获取古代诗歌的滋养,促进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古代诗歌阅读延伸的基础仍然是读懂诗歌,把握形象,理解感情;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抓住景和情的关系做判断、分析和延伸。面对题目,应能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适度、表达流畅的延伸;也可以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扩展成一篇小作文,从而在写作领域获得收益。
  【例一】从下面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方岳:南宋诗人。③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④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译词]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延伸样例]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我读出了一个寂寞孤独、愁肠郁结的词人形象。在词人的胸怀里郁结着"芦叶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国之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的凭吊之愁和"山欲暝,敛眉峰"的际遇之愁。对词人的这种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环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识分子的心声。试想,天地苍茫,西风凄紧,词人匹马漂泊,孤独吟啸,此情此景,令人为之神伤。但是,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着某种局限性。在同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岳武穆怀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陆放翁高唱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心声。比起这些忘怀自我,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和情怀,词人的形象和感情毕竟显得单薄柔弱,这也让我为之唏嘘叹惋。
  【例二】对于下面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这首诗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译诗] 新城道中
  东风像知道我将要踏着山路出行,特意吹断了屋檐间滴答答的雨声。
  晴空的云朵给山岭戴上棉絮帽子,初升起的太阳把铜锣挂在了树顶。
  低矮的竹篱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溪边柳枝自在摇摆沙底水流清清。
  这时侯西山的农家应该最快乐了,都忙着烧煮青菜犒劳春耕的男丁。
  [延伸样例]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比喻,虽够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着稚拙的趣味。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絮帽"喻山头的"晴云",用"铜钲"喻树梢的"初日",从形态、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贴切。虽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诗里,也别有趣味。如果说"颇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试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树初阳,诗人在去往杭州的山路上,边走边看,内心充满着新鲜感和喜悦情,甚至焕发出几许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铜钲"这两个卡通式的比喻脱口而出。这一对比喻的不足在于静滞,欠缺激发读者联想、想象的神韵和魅力。如果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苏轼自己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动态画面、神来之笔相比就逊色了。这也有点儿像同是喻庐山瀑布,徐凝的"白练"就比不上李白的"银河"。但是,"絮帽""铜钲"毕竟不同于以"玉尺"喻鱼跃,用"银梭"喻燕飞的拙劣修辞。大致而言,它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例三】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
  八声甘州·寿阳八公山作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译词]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寿阳这座古老都城岸草凄迷,远望淮河淝水自西流来,依然环绕这座孤城。
  遥想乌衣巷内谢石、谢玄那班英武少年,年轻有为,足智多谋,军容严整。
  安坐在帷帐里从容静观符坚骄兵渡河南侵,如惊涛骇浪中凶猛的鲸鱼奔腾。
  掉转目光去看那滔滔东流的河水,回头谈笑间,击溃强敌的功业便已告成。
  经历千年,八公山下断崖间依然草木丛生,在遥远岁月里记录历史的峥嵘。
  只能独自无目的地观看云层舒卷,波涛涌动,没有地方可以寻到豪杰英雄。
  确信谢家子弟劳碌为国不过空成历史;嘲笑自己为什么又生悲怆怀想之情。
  想起那位谢东山老先生啊,怎么承受年迈时独自倾听桓伊弹奏的哀婉筝声?
  [延伸样例]①景物描写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词中正面描写景物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人却描绘出了"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的景象。试想,由淝水之战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之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都毫无柔媚之态。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啊!
  ②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作怀想的却是"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的谢家才俊。这些年轻人英武有为,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的军队整肃强劲。尽管敌军骄横嚣张,但这些年轻将领却在转盼之间,"一顾功成"。这与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稼轩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异曲同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啊!
  ③情感抒发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这首词下阕有大段抒情,可谓回肠百结,沉郁苍凉。"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词人胸潮翻滚,苦觅英杰,满腔孤苦郁闷。"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抚古思今,满腔悲怆,正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成"。这与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稼轩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异曲同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啊!
  【例四】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下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过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译词] 眼儿媚
  江上荻花萧萧一派秋意,引出心头许许多多愁思。
  离江面半竿高度的落日,两行刚刚向南飞的大雁,一艘在江上飘荡的小船。
  惜别常常担忧您先离去, 对饮到醉才能解除愁绪。
  清秋别绪今夜还在眼底,明晨就将会凝聚到心上,后天更将要涌现在眉际。
  [延伸样例] "诗言志",诗歌的基本属性是表达感情;而这感情主要是经由形象表达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揭示出古代诗歌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所谓"景语"即形象,所谓"情语"即感情。这句名言,一方面说明了诗歌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塑造,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的感情大多是经由诗歌形象来表达。化虚为实,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这首宋代无名氏的词作《眼儿媚》,鲜明地印证着王国维先生对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真知灼见。
  词作开篇就描绘出江上荻花萧萧、声景交融的总体画面,并表明了这清秋景色勾引出许多愁绪。接着转换出三个特写镜头,传达出愁绪的具体内容:纵观残阳将落,人生易逝;横看新雁南飞,故人分离;而那一叶扁舟,摇摇荡荡,既如命运浮沉,又似情怀动荡。一组形象,无不传情,融成抑郁纠葛的意境。触目所见,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正因为诗人心绪不宁,愁绪难消,惜别无奈,才这样感知着秋暮荻花,这样描摹落日、归雁和扁舟,这样的满目皆愁啊。
  吟哦这一首无名氏的《眼儿媚》,思忖着王国维"景语情语"的至理名言,我不由想起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里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句连用三个比喻,或者说,连用三个"景语"营造暮春意境,表达"闲愁"之"情语"。"一川烟草",描摹"闲愁"之感的凄楚迷离;"满城飞絮"传达"闲愁"之绪的弥漫无依;"梅子黄时雨"寄托"闲愁"之情的缠绵不尽。将难以传达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触可品的实的景物,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染。
  【例五】下面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柳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译诗] 柳堤
  春天江水慢慢哒,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柳树真茂密,莺鸟雀儿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枝叶里。
  细雨蒙蒙泥泛香,燕子如梭飞来去。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际。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寄意多情趣。想折就随意折去,明年新芽还生出。
  [延伸样例]《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状写山岳之景,写出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脉之形,是写景;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是写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态想到视角决定视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全然不同,进而联系到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表达出"当局者迷"的道理。诗中的景与理有相似之处,类比的联系,由景物的特点而升发出理的智慧,从赏景的层面向上走,升华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由景及理,正是这样一种由景类比、联系到理的写法。
 
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元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