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晋中南地区庙会文化的价值研究


  刘晓琴 谢永栋
  【摘 要】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与草根社会民众信仰、娱乐、贸易、交往等息息相关,可以说它是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民俗事项之一。本文主要讲述了庙会、庙会文化的内涵以及对庙会文化的社会作用做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庙会;庙会文化;社会作用
  庙会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民俗事象,是透视草根社会运行实态的重要载体。传统庙会深深地植入了基层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影响和支配着基层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庙会起源于民间信仰中的宗庙祭祀动。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他们相信所谓的"灵魂不灭"观念,相信通过宗庙祭祀的方式可以实现与祖先的沟通,得到祖先的庇佑,所以宗庙在当时地位重要。在家族中,宗庙是宗族议事的重要场所,是神圣之地;在国家中,宗庙与社稷并重,是维系人心、稳定社稷的政治活动场所。宗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政治作用、家族作用也世代延续,并成为庙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经济发展中,庙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完成了从单一世俗化向世俗化与宗教并存的多元化的转变",形成了"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即庙会文化。庙会历史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文化在世代传播中产生出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成为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在今天仍在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一、社会文化价值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庙会本身即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吸收了远古时代的神灵崇拜,汉魏隋唐之际的佛道文化,宋元明清時期的经济文化等,使其内容不断丰富,成为承载深厚文化积淀、凝聚丰富文化内涵、担负传承历史文化使命的庙会文化。
  庙会虽然以敬神、祭神为主,但为了更好的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敬意,以获得他们的庇佑,人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借以娱神、酬神。随着庙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庙会活动之中,使庙会成为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的大舞台。庙会为晋中南各种特色的民间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有音乐、舞蹈、戏曲、民间手工技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民众参与其中,为庙会营造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同时,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借庙会这块肥沃的土壤得以保护、传承与延续。
  二、经济价值
  高占祥先生将庙会文化解释为,是依托于寺庙来进行宗教活动而兴起的,表现为集市活动的形式,集信仰、娱乐、商贸等活动于一身的文化社会现象。早在唐代,庙会即与庙市结合,成为我国集市形式之一。庙会吸引四方民众来此烧香拜佛、还愿祈福,于是一些为信众服务的商贩就逐渐出现在庙会上,各种食品、百货的买卖随即出现。随着宋元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高度发展,庙会的经济功能更加突显,各种农产品、手工制品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出现,使庙会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流大会和产品输出渠道,满足了百姓日常的生活需要,发展了地方经济。经济职能在当代庙会中依然表现突出。晋中南地区的百余个庙会几乎都有物资交流与商业贸易的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这些庙会的商业经营主要以饮食、百货、农畜产品交易为主,庙会期间,人们根据所需购买或出售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交易的种类也日渐丰富,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还有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服务。庙会仪式活动结合地方信仰文化的特色,进行仪式的资本化运作,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三、政治价值
  庙会除了发挥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外,还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庙会是一种集体行为,体现的是人们共同的信仰。原始氏族部落时代,人们根据共同的祖先、图腾信仰组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氏族部落,同样,共同的信仰基础也使庙会形成了强大的地域民众凝聚力和向心力。一般庙会少则涉及三五村,多则涉及数十村,百姓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庙会期间各主办村之间相互沟通,为了办好庙会,各村民众发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协作精神,一呼百应,自愿出钱出力。共同组织、共同参与使具有共同信仰的这一群体成员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强大的团结凝聚力,从而有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庙会热闹欢乐的气氛使民众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困惑,遭受到种种不公平待遇,而庙会则为人们提供了宣泄情感的空间,通过神灵祭拜人们获得了心灵上的抚慰,现实中的不平等也在神灵面前得到补偿,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同时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也为平日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劳作的疲惫得到消除,压抑的情绪得到纾解,实现了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借助庙会的娱神活动,人们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娱乐,这就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保证。
  庙会在满足广大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还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任何宗教活动都有劝善的内容,"庙会戒规传说使该神灵所在的村庄成为一个集体信仰者,这个集体信仰者胁迫着村落的所有个体不得采取有害于集体的言论或为。"所以,无论祭拜的是神灵还是历史人物,它所进行的都是以善为本的道德教育。在对这些神灵或历史人物的祭祀中,他们的精神与品质得到颂扬,而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这些传统道德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庙会历史久远,在几千年的延续中,它在保持祭祀祈愿的精神寄托的同时,随着社会变化又不断加入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贸易等物质活动和民俗娱乐等精神活动,使源于民间的庙会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进而从宗教色彩浓郁的精神活动演变成世俗的百姓广为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且成为今天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会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植根、传衍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它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丰富的艺术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和谐人际关系,稳定基层社会方面作用不能低估。因此,加强对庙会文化精华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庙会的现实作用,使其更好的发挥各种职能为社会服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谢永栋——《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2008.
  [3]王晓如,段署霞——《周至庙会及其文化价值》,2013.
  [4]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刘晓琴庙会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