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中国制造视域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占据主体地位,是兴国之器和立国之本。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全世界首位,是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制造"需要普通劳动者来支撑,要想从制造大国逐渐转变为制造强国,更要有不断追求专业技能极致的大国工匠。一直以来,"工匠精神"都在改变着世界,专注于创造发展和提升技术的"工匠精神"是国家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也是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职业价值方面的取向,是从业者对职业所持的精神理念和态度。在新时期,"工匠精神"包括以下内涵。(1)精益求精。优秀匠人在对待产品时,付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持续保持探索之心,对产品不断进行改良,将完美作为目标。(2)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生产者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将质量摆在第一位。(3)坚持、专注和耐心。在使用材料、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中,工匠们一直都在改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4)敬业、专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中,工匠们爱岗敬业,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的工匠才能制作出最好的产品。二、在"中国制造"视域下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1.在专业课教学培养"工匠精神"
  中职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因此要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渗透"工匠精神"。依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情,改进并健全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恰当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形成不凭借学历凭能力,重视一技之长的良好学习氛围。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依据工作过程分析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并将其整合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考核中,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学,依据不同专业课特点慢慢融合"工匠精神"。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中,"工匠精神"一般体现为重视细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师在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作品。
  2.开展小班化专业课教学
  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小班化专业课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职院校在教授专业课时采用大班化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模式无法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重视实践操作的中职课程。在大班化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导致出现不少造假作业,专业课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加无法有效开展"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探索专业课小班化教学。在小班化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严格检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情况,并及时开展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3.通过专业实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专业实训。只有在工作实践中,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融合并内化为工作者本身的职业素质。同样,只有有效联系实际工作,学生才能对"工匠精神"的实质有切身的体会,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从而积极形成"工匠精神"。中職院校的专业教学活动中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通过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对中职学生开展专业实训,这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有效手段。专业实训一般是单门课程实训,有较强的实践性。近几年,在中职院校中有整合两门以上课程形成课程群进行实训的方式,通过一种工具和主题开展实训设计,与单门的实训课程相比,有更强的仿真感。通常开展这种实训工作都比较复杂,要有更长的时间,实训期间通常被称作专业实训周。三、小结
  中国企业需要"工匠精神",假如没有"工匠精神",我国的制造业就无法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工作在服务、建设、管理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培养的,因此中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训中积极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张树强中国制造专业课工匠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妙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