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打新产品不再是盛宴


  打新股的赚钱盛宴,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将越来越难再现。申购上限的限制,会提高银行"打新"资金的开户成本,未来银行发行的"打新"产品将会限制在更小的规模上。
  随着IPO重启,许多投资者期待着"打新"给自己带来财富。但是,市场普遍认为实行新股发行新政策,机构"打新"产品将难续辉煌。
  新政不同以往
  6月10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这个不同于以往的"上限规定"将会使机构投资者难以发挥以往大资金量的优势。在行情火热的2007年,工商银行发行的半年期"打新"产品,销量能达到几十亿元,民生银行发行的好运套餐3号销售量曾经达到73亿元,中信银行的新股申购计划2号和3号销售量甚至超过了80亿元。以前没有对"打新"产品设定规模限制,单个产品最多时可以募集100亿元左右的资金量。
  那时,"打新"产品热销,银行不用担心产品达不到最低销量。现在,明确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投资账户申购新股,首先加大了机构和资金量大的投资者的违规成本。
  银信"打新"资金规模庞大,若分成多个小型理财产品,进入打新行列,则会导致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降低。同时,银信"打新"资金专门为打新而来,获利即走,会对二级市场带来一定冲击。新规定规范了银信产品的"打新"资金量,避免其通过多个账户侵占资源,保证了中小投资者有更大的机会"中签"。
  以往机构凭借资金优势在网上网下大量申购新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机构炒作新股的动力,从而推高新股上市后的溢价,相关机构也随之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现在中小投资者中签率显著提升,IPO重启后的新股溢价空间有可能大大缩窄。
  另外,新股申购制度采取的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单项选择,使机构投资者失去网上和网下同时申购新股的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尤其在股市牛市格局尚不明朗时,"新股不败"的思路将被打破。
  收益难同以往
  "打新"产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于其曾经"夸张"的收益率,2006、2007两年曾是银行"打新"产品的辉煌时期,巨量资金申购及无风险套利,使得"打新"产品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10%-20%,甚至到40%以上。银行"打新"产品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收益率,主要是由于巨大的资金参与,大幅提高了其中签率所致。但新规则下,机构中签率的下降,这基本意味着银行的"打新"产品到期后的收益不如以往。
  相反,中小投资者中签机会提高了,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也大了,这将反过来影响银行理财新品的募集规模。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星进行的理财产品"打新"收益演算显示,对于银行产品来说,假设资金募集规模为2亿元,某只股票网上发行额度为100亿元,假设中签率为0.15%,则理财产品可以参与该新股申购的资金最高为1000万元,占整个资金规模的5%。再假设该股票涨幅达到100%,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其收益率为0.0075%,假设期限为10天,年化收益率不超过0.3%,这个收益水平就比较低。
  那么,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即使剩余资金可以参与其他投资,提高资金的收益水平,但新股申购对理财产品的收益贡献远不如从前。与此相比,中小投资者若自行参与新股申购,可能的收益率为0.15%,年化收益率则达到5.475%。
  虽然,网下申购的收益水平远高于网上申购收益水平,但若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选择网下申购,股票将面临着3个月的禁售期。在这3个月,资金将面临多重风险,如"破发"风险,那么,理财产品可能出现亏损。此次新规中特别提示新股认购风险。
  另外,银监会新规要求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需在发售10日前向监管部门报告,银监会审批必然会加长产品的发行周期,加上认购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筹备时间,从而导致产品在震荡的市场中失去很多机会,有的产品还可能因设计问题而无法通过监管层的审批,这将使银行"打新"产品的推出时间晚于市场预期。
  银行打新拟变
  IPO新规下,"打新"产品不似此前那样吸引人,并未让商业银行完全却步,它们也在尝试改良产品设计。
  此前的打新股产品,资金大部分是纯粹用于打新股。新规则下,"打新"产品可能会呈现出"小额多个"的特点,单只产品在规模上可能从以前的动辄"数亿元"降至"千万元",以实现产品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业内人士表示,此后银行可能不会太热衷于开发单一"打新"产品,而会更倾向于发行结构化设计的产品,资金除了用于"打新"以外,还投向二级市场及固定收益类工具。这意味着即便申购某新股遭遇失败,仍有望保证产品的正收益。
  银行打新产品的变化思路亦有迹可循。2007年,市场火爆,几乎每只新股上市价都高于发行价,因此部分产品采取100%资金申购新股。之后,随着市场波动加大,"打新股"产品资金的投资反而更加灵活,加入了国债、基金、信托等。在目前市场条件下,100%资金申购新股的可能性变得更加小,也是自然的。
  所以,IPO重启后,中小投资者申购新股中签率增大了,但在申购的资金锁定期以及没有新股上市的时期,资金或许会处于闲置状态。银行产品则可能不同,改良之后或可通过投资债券、货币市场等方式,提高无新股发行期内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就是说,也许一次新股申购,投资者自行"打新"的收益会高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所得的收益,但就一个期限内综合而言,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有可能高于个人直接投资。这就是银行产品的优势。
  若投资者只是稳健理财的话,还是建议购买银行或信托的"打新"产品。鉴于目前银行采取观望的态度,投资者也可以采用"等等看"的谨慎操作策略,既可以自己参与打新,也可以分享银行"打新"产品的额外收益。专家表示,在震荡市场中,散户"自打"新股风险更大。首先,散户要面临"破发"的风险。其次,若希望"打新"的中签率更高,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就会减弱自有资金的流动性。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发行的一些银行产品已融入了"打新"概念,比如一些结构性产品,设计中就表明可进行新股申购。但是,投资者要注意,这类产品大多是不保本的,打算抢购"打新"产品的同时,要看到在难测的金融市场中一搏高收益时,也不排除有负收益的可能。
 
王超凡新股理财产品收益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尔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