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上海为什么缺少创业家


  你能想起几个最近十年在上海崛起的民营企业品牌?
  几乎没有。如果换做北京、广东、福建、浙江,许多人都能至少说出一些。
  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各省区市企业数量
  这是令上海倍感尴尬的一点:作为一直以来中国内地的经济中心,上海聚集了大量跨国企业、著名国企、民营企业的中国区总部,几乎能找到所有世界知名企业。但却极少有本土的创业企业,也很少生长著名的品牌、专利。
  上海规模民营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业领域,极少有高科技型企业。以专利数量论,北京专利数仅次于广东,但每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数则高居全国第一,接近上海的2倍。即使刨去其中国家科研院所的成分,其绝对领先也不容置疑。
  那么,水面下的冰山呢?截止2013年末,中国各地注册商标数排名是:广东(112.7 万)、浙江(86.4 万)、北京(46.7 万)、江苏(45.9 万)、福建(40 万)、上海(36.4万)。人口多于北京的上海却被北京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
  截止2011年部分省市有效发明专利量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情况
  然而,在中国城市中,上海却是公认政府管理最精细、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好的城市,为吸引人才、鼓励创新不遗余力。或许,正是这种强烈反差,才会有200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著名的俞氏一问:上海为什么不出马云?
  【缺乏空间的土壤】
  其实,早期的上海也曾是创业家的乐园。
  19世纪中期后,上海先后设立了英、法、美等国租界,逐渐形成了脱离于清政府权力,又享有国际交往的独立空间,最早接触到了近代化的经济组织形式。
  此后,上海逐步成为远东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无数冒险者来到这片十里洋场,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将此称为"创业",但许多工厂、商行都在此产生。
  1928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外滩一景
  真正的变化产生于1949年以后。由于上海出色的经济基础,被作为公私合营、货币改制等新政的重点地区。上海和工业基础同样雄厚的东北一样,建立了远比其他地区更完备的公有制体系。
  这时的上海经济到底比其他地区高出多少?
  即使经历了"三线建设"等为中西部输血的过程,上海仍在改革开放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它在计划经济中的地位,使之今日依然保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体系。
  熟悉上海的外地人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上海今天的国营商业企业依然无处不在。以超市为例,上海的社区型超市主要是联华与华联(现已合并为一家),两者均为商业局下属,比它们更小且遍布街巷的国字号超市还有可的、好德等。
  中国几乎不会有第二个城市,国营超市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与超市毗邻的,还有很多国营饭馆甚至理发馆——有些饭馆严格坚持每天8小时劳动,午后有两小时午休。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民营餐馆会让你觉得是国营的,里面的服务人员不是外地小姑娘,而是一群本地阿姨。
  这当然是50年代后公有制改造的后果,但其格局延续至今,还有赖于上海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对就业问题的出色解决——它几乎没有经历过其他相似城市那种剧烈的下岗社会镇痛。其他地方转轨过程中常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上海引起的争议也非常小。
  1956年,毛泽东在荣毅仁陪同下参观上海中新纺织厂
  与其鲜明相对的是重工业盛极一时的东北。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市政府官员卓越的管理能力。
  不过,这却日渐显示出了另一面的效应——给新企业、新经济势力留出的空间太小了。
  中国民营企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力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是国营企业不成气候,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地方。中国国企比重较大的地区,国企多仰赖银行低息贷款及国家特许政策等优惠维系,而上海则仰赖高昂的地价,这使它们相对更理直气壮,拥有无处不在的话事权。
  为谋求稳定的市场地位,它们很容易通过政府制定各种细密的管治措施,构建维护垄断地位的堤坝。而创业行为,本质上打破行业格局的洗牌行为,它当然为地位稳固者所不容。像"滴滴专车"最近被上海市交管局叫停这种事发生在上海,其实并不意外。
  【五道口与张江科技园】
  上海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980年以后,上海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其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浙江、广东、福建的挑战。直到九零年决定开发浦东新区,上海才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重新确立了自己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这也给上海市应对创业问题提供了思路——典型的例子就是精心规划设计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为了形成像北京海淀区那样的人才集聚效应,科技园区与新大学园区被安排得很近。这里的马路极为宽阔,马路两旁是整齐、漂亮的园区建筑,但几乎没有生活气息,看上去很像一块北京的飞地。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问题是,这块精心设计的园区,只适合已成规模的企业入驻,而不是在这里创业。一般的创业者很难在此找到合适的低成本住房、餐饮等条件。
  如果类比北京海淀的五道口,这种精心的规划其实是不利于创业的。
  五道口之所以成为怀抱IT创业梦者心中的"宇宙中心",除了周边高校和IT企业云集外,附近多为小而老旧的小区,少有大规模的高档社区,一到晚上满街摊贩。热闹、拥挤而富于生活气息的五道口,是最不像北京的地方,倒像是老上海在北京的一块飞地,但可为梦想家们提供就近且便利廉价的栖息条件,如果实在没钱,他们甚至可以混进学校宿舍。
  如果中关村和五道口像张江高科技园区一样,宽阔的马路两旁只有敞亮巨大的办公室,街道上看不见闲杂人员,一到下班时间,大家就一哄而散赶路回家,它断不会像今天这样每天诞生无数的创意和新企业。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街道规划方式,也被批评为大而无当——华尔街摩天大楼之间的街道非常狭窄,临街密布着咖啡馆之类的谈话场所,两栋写字楼里的生意人突然有想法时,可以非常便利地约谈碰撞,而陆家嘴那些写字楼里的人,要和对面大楼的人当面交流,必须横过极为宽阔的马路,是绕远路,还是打出租车,颇费思量。
  从纽约曼哈顿东部的克莱斯勒大楼向下看,纽约的街道与上海浦东新区相比十分狭窄
  好在上海市政府注意到了这个批评,于是有了一个可以不用横过马路的补救措施,在几栋摩天大楼之间修了一个巨大的陆家嘴天桥。可惜辽阔的张江科技园就很难照此办理了。
  创业者需要的往往是一种宽松的环境,成本低廉,又在空间上充满联系,容易沟通。这是规划者最不擅长的事情——历史上,没有几个创业中心是规划出来的。
  而且,也并没有哪些人从出生起就带着创业者的标签。创业企业、创业者往往诞生于复杂的交汇之中,新增的城市移民、高校毕业生中创业比例都很高。
  陆家嘴天桥
  上海自然知道这些人的重要性。它们也有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制度,其积分方案、居住证福利在全国绝对属于一流。
  但这种优秀制度反而引起了一些负面效果。
  【被"格式化"的上海梦】
  1992年,上海常住人口是1280万,到2013年底,上海常住人口为2415万,11年净增了1100多万人,新移民占总人口数的47%。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与国际通用年龄结构的对比
  但是,深圳同样新增1000万移民,里面出现了任正非、马化腾等登上世界级舞台的创业者。而上海新移民中,却没有同等量级的创业家。
  如果对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新移民做一项奋斗梦想的问卷调查,或许"上海梦"最单调实际,那就是房子。北京、深圳的梦想就要五花八门得多。
  上海是引领中国房价的龙头,并且是中国第一个因住房价格高涨出现全民炒房现象的城市。"炒房"重塑了上海人的观念,它不但是上海人日常交流的必谈话以甚至成为衡量成就的重要标签。
  房价贵使得1980年代以前普遍有房的上海人突如其来地享受到了"存量涨停"的福利,这笔意外的财富保障使得老上海人和老北京人、老广州人一样不思进取。
  1999—2010,上海房价与人均月薪走势图
  对上海新移民来说,2008年前后,则是一条分界线。2008年前成功买房落沪的人,是"房产红利"的最大得利族群,他们许多人通过买房攒房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积累"。2008年之后来沪的人,"落户"一夜之间变成了"为房子而活的战争"。
  对新移民来说,上海住房问题的影响来得远比广州、深圳甚至北京严重。深圳、广州有大量城中村,北京虽然较少城中村,但其市政、社区和小区物业管理远不如上海精细,虽然近年开始学习上海整治群租以及在住宅区办公司的现象,但死角比上海要多得多。
  这让新移民的个人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没有低价栖身的空间。当然,人们也可以认为,没有低价住房,筛掉的大多是素质不那么高的人才,上海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
  白石洲,深圳最大的城中村,多年来成为了来深打拼人员的聚集地
  为吸引外地高素质人才,上海推出了提供留居上海的各项激励措施,按2002年相关规则,获得居住证七年后可申请上海户籍。相比其他城市的粗放简单,上海人以其特有的精密、认真,拿出一套"国内人才申领《上海市居住证》打分表",使规则变得更清晰、透明,能极大程度地消灭作弊空间。这使得只有上海的居住证才是被外地新移民积极认真对待的。
  但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在承接《户籍的成本》课题时,仔细研读这个打分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实际上鼓励的是外来人才安心打工,而不是创业。
  譬如,受聘的薪水、岗位级别、纳税数额、社保缴纳越高,得分越高,它当然是"甄别人才"的合理衡量标准,但却会让一个积分很高的人在面临创业机会时,陷入选择困境——在离居住证、上海户籍只有一步之遥时,创业往往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白手起家创业期间,在薪水、纳税额、社保缴纳的得分都会大幅下降。
  虽然《上海市居住证》打分表中,有"人才在沪投资创业附加分",但它的打分奖励全部是以投资额和雇佣本地人数来计算的,实际鼓励的是外地资本在上海办企业,而不是在上海白手起家创业。这与通常人们说的创业完全不是一回事。
  某上海教育机构打出的招生广告
  有趣的是,《上海市居住证积分办法细则》中"职称"依然占了很大权重,除了特殊技术岗位,职称对民营机构组织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但这套打分体系,会使得不在国营单位的新移民,为了居住证去浪费时间报考"经济师"这类毫无用处的职称。
  前面提到的房子,同样是打分项目,买房加分,它起到了与房价上涨的相同作用——有钱立即买房。
  所以,我们一点不难理解,新移民的"上海梦"是高度格式化的:房子。至于创业,最好还是到北京、深圳去碰碰运气吧。
  ,
 
职场大全赚钱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寻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