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浅谈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摘 要】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不理想,过分强调工具性,或过分强调人文性。我们将中学文言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工具性;人文
  一、文言文"工具性"、"人文性"定义及价值阐释
  i文言文是一种延用了两三千年的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语言精练,概括性极强,在我国文学史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比大,随着语文考试分值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国学文化的重视,必然也会增加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数量和比重。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切实兼顾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将两者更好地统一起来。
  (一)文言文"工具性"价值阐释
  语文"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学科工具。它的工具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与人交流、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二、语文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工具学科。
  文言文的"工具性",是指文言文字词具有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功能,并且具有厘清现代汉语词语源流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就词义范围、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而言,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文言字词,发展演变就产生了现代汉语。因此,要初步读懂文言文本身,要清楚现代汉语发展脉络,文言字词是重要途径和媒介。前贤时彦都曾注意到文言文的"工具性"。
  新课标亦很重视文言文的工具性,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词句含义,进而读懂文章。"因此,文言文的"工具性"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和功能,它是全面深入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字词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和体现文言文的工具性。
  (二)文言文"人文性"定义及价值阐释
  语文"人文性",是文学性、文化性、人的自然性有机统一起来之后,折射出来的一切利于人"健康"发展。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砥砺品德、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是它人文性的表现。语文教材范文,除文字优美、结构巧妙外,无一不充满人文精神的,这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文言文的"人文性",是指文言文里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人文精神、道德关怀、其他积极的价值观念ii。童志斌将"文章"、"文化"称为文言文的人文性,并指出:"‘文章是指其功能iii。教材中文言文选文凝聚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鼓舞着人们在磨难、挫折中奋斗;再如有些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是"文以明道",如《劝学》等。有些则是"文以言志",如《归去来兮辞》等"iv。我们学习文言文,除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外,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思想,它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和体现文言文的人文性。
  二、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及研究成果
  文言文的两大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其"工具性"侧重于通过文言字词粗懂文意,全面深入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其"人文性"则强调文言文蕴含的主题思想,让我们通过学习从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统一。
  (一)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阐释
  文言文"人文性"的前提和基础其"工具性"。作者以文言为媒介和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言文思想主题,就必须首先通过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文言文"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束缚了其"人文性"。语言是实在、表面的东西,而文意则是隐性、内在的东西,因而言下之意、言不尽意是很平常的。
  文言文"工具性"的目标和归属是其"人文性"。作者为文的目的主要是寄托自己的思想,传达自身的情感。但另一方面,文言文"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其"工具性"。文言文中的炼字炼句处,多是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体现。因而,如果能深入体会到文意,又会促进我们对文言的全面深入理解。
  (二)相关研究成果概述及研究思路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不能株守文言文的"工具性",而置其"人文性"于不顾;也不能抛开文言字词,而天马行空地"得意"。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使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修养、陶冶情操。
  关于文言文如何教学,学者们也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有王昱昕的《文言文教学研究》、解惠全的《文言文教学讲话》等。这些研究成果比较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对人文性的探究比较少。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推进,文言文教学的著作偏重于如何使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的统一。
  三、文言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存在问题
  (一)注重"工具性"而輕视"人文性"
  多数教师非常了解文言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也清楚二者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压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他们又往往忽视文言文的"人文性"。
  侧重字词串讲,忽视语感培养:即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文言词句的梳理,以求学生能每字每句都落实。刘凤岭:"走入了学习词语和语法的误区。在这个误区里,文言文教学是以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为重点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使学生文言文学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 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死记这些文言知识,而对于文章的主题思想浅尝辄止。这样的课堂必然使学生不感兴趣,从而文言文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侧重词法分析,忽视整体感知:部分教师希望从语法角度分析文句,认为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教师很可能引入"意动用法"来讲授"异",并延伸到"使动用法"、甚至"为动用法",这样看似举一反三,实则拔苗助长。讲解词语、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过分注重词法分析,忽视整体感知。所以,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意让学生去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拓展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最后传承优秀的文化。
  (二)过分注重"人文性"而轻视"工具性"
  文言文教学中,目前还存在另一趋势,即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偏重于它的人文性,而轻视、甚至忽视其工具性。教师基本上就是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探索,几乎不管文言字词的障碍。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又走进了"有文无言"的极端,是背离了文言文两个基本属性辩证统一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对知识乐于探究。但是并不是要求学生不去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我们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一个"度"。
  四、文言文"工具性""人文性"协调发展探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其工具性,从而实现其人文性;另一方面,通过其人文性,更深入分析领会其文言的工具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新教学模式尚未成熟定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提高文言文的实效性。
  (一)充分实现文言文的"工具性"
  文言文中的"文言",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和手段。只有清楚把握文言字词(特别是关键字词)、基本语法,才能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中学文言文选文都属浅易文言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文言字词,使学生能够掌我基本的词汇和语法,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如《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中的"书",前者与今语直接对应,后者属生僻字,查注释自可明白。而《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与今语异义,教师应特别指出。对于各种语法现象和知识,教师应该在结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将之归纳整理。
  (二)充分实现文言文的"人文性"
  文言文中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和价值的主要体现。只有清楚把握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引起学生的感触和共鸣。教师应全面分析讨论文章的结构和思想主题。教师只有充分体现利用文言文的"人文性",才能将课堂变活跃,学生才能充分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注释:
  i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页。
  ii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63页。
  iii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页-第6页。
 
邓元元工具性人文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