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包装过度的艺术教育不要也罢


  最近一段日子,杭州的音乐老师特别忙,因为杭州市中小学艺术节正在进行中,最后的奖项将在本周六决出。记者听说,为了参加这次比赛,获得一个好名次,杭州的许多学校都拼了,甚至不惜花费1.5万,就为买一首原创曲子。(11月29日钱江晚报)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却如"鸡肋"一般存在。虽然多数学校在其学校简介当中都或多或少会提及艺术教育,但归根结底,中小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此次杭州中小学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令人欣慰,对艺术教育的大笔投入也值得肯定。只不过,花钱买曲子、请教授指导的背后,只是为了在艺术节当中取得好名次。这样来定位艺术教育的落脚点,显然有跑偏之嫌。
  当前,不少学校只将艺术教育作为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平台,而并非师生展示才艺、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了宣传自身素质教育成果,学校就得让师生务必要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但仅仅依靠本校师生的努力,胜算几率还不大,因而花钱购买原创曲目、请专家教授莅临指导就成了增加艺术比赛胜算的筹码。而从师生自我成长层面而言,艺术教育不应该包含太多功利性目的,太想要获得好名次,反而会使师生感受不到艺术教育的乐趣所在,从而阻止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显然,当中小学艺术节变成艺术老师与专家之间的比拼,而非艺术老师之间的比拼时,则意味着艺术教育已然沦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形象工程,而非真正植根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一者,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名校,所能获取到的社会资源更多,在艺术教育的各项比赛中也更容易出彩,这势必给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设置了障碍。二者,学校可以凭借众多奖状证书,证明自身在艺术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三者,靠外援来为自身披上艺术教育成果显著的装束,不仅忽视了艺术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感受,更折射出学校重应试轻素质的潜在弊端。
  说白了,艺术教育做过了头,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师生,都未必是件好事。艺术教育是需要长期积累实践的,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也绝非一蹴而就的,这都需要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推进。过度包装出来的艺术教育,既夸大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夸大了艺术老师的地位。同时,名不副实的艺术教育成果的堆砌,也让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艺术教育名副其实教育氛围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怜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