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心智模式人与人的本质差别


  这篇文章,是我对于个人成长底层方法论的思考。
  近两个月,我读了不下20本关于个人成长、认知心理、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并直接或间接访谈了身边的很多佼佼者,对个人成长的底层方法,开始建立起初步的认知体系。
  我把最精华的思考分享给你。
  01、世界的四个层次
  舒马赫在其所著的《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一书中,将世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无机物、植物、动物、人类。
  无机物层次:没有生命,例如桌椅板凳、水、石头。
  植物层次:植物比无机物多了生命力。
  动物层次:动物比植物多了意识比如狗在看到肉骨头的时候会流哈喇子。
  人类层次:人类比动物多了自我意识,比如人类会反思,再比如,士大夫不是嗟来之食、大丈夫不取不义之财等。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的作用,我举一个学习方面的例子。
  在面对学习时(比如看书、听课、学习一门知识等),有三种不同的人,分别为犯人、过客、发现者。
  犯人:并不是真正犯事被关起来的人,而是那些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的人。这类人的自我意识是固化的,认为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在学习时,他们做的就是捍卫自己已有的认知,任何与他们认知冲突或不一致的,他们就会不认同、愤怒、发起攻击。这种人往往会过得比较痛苦,但找不到痛苦的根源。
  过客:这种比犯人略好,他们不排斥新知,但也不主动渴求新知。
  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这种人在面对学习时,是打酱油的角色。老师说得好,就听一听,老师说得不好,可能就睡大觉去了。
  发现者:这种人十分认同庄子说的"生有涯而知无涯",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局限,随时准备更新自己的认知。
  在学习上,他们时刻保持好奇心,对新的观点、知识有刨根问底的欲望。学到了新知识他们会觉得内心愉悦,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三种人的本质区别,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于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从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为,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02、自我、本我与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追求快乐、即时满足,包括饥、渴、性等。
  自我:可以理解为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比如:思考、感觉、判断、记忆等这些方面。
  超我: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我举个例子。
  比如:亲人突然病故,这对于"本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打击,而"超我"更能理性地思考生死的问题,"自我"就是用理性的思考方法控制"本我"的过于悲伤,而使异常情绪稳定下来。
  也就是说,"超我"要求"自我"按着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知道了这三个"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以此为逻辑起点,推演出一个人取得长足的进步三个方面:
  第一,"超我"的修炼,追求真善美。
  第二,"自我"的修炼,形成更多、更好的心智模式。
  第三,"本我"的修炼,"本我"修炼的重点是去恣意妄为,"超我"及"自我"修炼到一定程度时,"本我"自然完备、本自具足。
  个体成长之旅,正是个体的修炼之路。
  03、为什么先要从"自我"开始修炼?
  既然修炼有三个层次,那么,该从哪开始呢?
  ——从"自我"开始。
  为什么?
  原因有三。
  第一,没有天生的哲学家,"超我"层次的智慧需要躬身入局,在渐悟中顿悟。
  比如,要理解什么是爱,光靠看书、听别人说,大概率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当你有了爱人、有了孩子、需要孝敬父母的时候,你才可能感受到什么是爱。
  只有我们的经历与体验足够丰富时,才有可能建立起对一个个事物的认知,这些认知的总和最终帮助我们更好的成为"超我"。
  第二,如果只是"野蛮"地克制"本我",而不是用更高级的理性思维(也就是"自我")满足"本我",我们大概率会陷入精分或彻底无欲务无求的处境。
  比如,只要看到美女,我们就告诉自己把眼睛闭上,并在心里默念罪过罪过,我们可能会打一辈子的光棍。
  第三,"自我"的修炼,是在事中磨,在做事的过程中做人,形成更多、更好的心智模式。
  比如,掌握正确的心智模式后,当我们再看到美女时,我们的内心还是会觉得愉悦、向往,但却不会再想着将她据为己有,我们转而会想:这个世界真美。
  "自我"连接"本我"与"超我","超我"无法顿悟、不易习得,"本我"是欲求,本无对错,必须借助"自我"寻求合理满足。
  因此,"自我"的修炼,才是个体精进的法门。
  04、"自我"修炼的核心是构建更多、更好的心智模式
  那么,如何进行"自我"修炼呢?
  其实上文已经提到,"自我"修炼的核心是修炼我们的心智,构建更多、更好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又是如何形成的?
  我一个个说。
  首先,什么是心智模式。
  百度百科对心智模式的定义如下: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心智模式是简化的知识结构认识表征,人们常用它来理解周围世界以及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Gentner&Stevens,1983;Johns-Laird,1983)。
  还是来看例子比较直观。
  吴军老师在他的专栏《硅谷来信》中提过这样一个例子。
  试想你人畜无害地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过来扇了你一个耳光,你作何反应?
  有的人,抱持着自卑消极的心智模式,就会直接认怂,捂着脸跑开。
  有的人,因为自身冲动的个性,抱持着绝不吃亏的心智模式,所以他会急着把耳光扇回去。
  还有一种人,他秉持理性思考的心智模式,先冷静分析一下,找到被人扇耳光的真正原因,进而正面地处理问题。也许对方是个疯子,那就当自己运气不好,不再纠缠此事,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就接受教训总结经验,以防下次被扇。
  一个人的命运,在挨巴掌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那个巴掌只是命运发送给你的一个信号,它会触发你习惯性的心智模式,让你直接做出下意识的反应。
  结果,认怂的人一辈子都在认怂,无法跳脱自设的牢笼;而扇回去的人一辈子都在扇别人巴掌,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往往就会自取其辱。
  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力量。
  面对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感知世界和解读世界的心智模式,它会塑造你看问题的角度、做事情的方式,会引导你对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世界又会针对你的反应予以反馈,对你施加影响。
  其次,心智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还是上面的例子,你如果去问这三个人,你们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们给你的答案很可能是一样的:这哪有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不会去问为什么呢?
  当我们将一件事情变成自己的习惯的时候。
  比如,如果有人问你,早上为什么要吃早饭呢?你很可能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但从另一个层面,在已经富营养化的今天,一日三餐是否真的科学,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我们把一件件事情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接下来便不会再问自己为什么,不会再去探寻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换言之,这件事情已经内化到了我们的心智,成为了我们的默认模式。
  因此,心智模式的形成过程,是通过持续的刻意练习,将更多、更好、更积极的心智模式形成习惯、形成我们大脑默认操作,让大脑的系统2(慢脑)为系统1(快脑)加持,将理性练成直觉。
  我们需要继续追问,这些更多、更好、更积极的心智模式,有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学习呢?
  有,学习模型。
  查理·芒格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说自己一生都在追寻最好的思维模型。
  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来说,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无法望芒格项背,但在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却可以借鉴芒格的方法。
  我将思维模型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通识模型。
  这一类模型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备的模型,比如如何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解决问题等等。
  第二类:专业模型。
  这一类模型,是针对具体的专业领域的模型,比如战略领域,就需要知道Pest、Swot、产品矩阵等模型。
  第三类:学科原理。
  也就是芒格说的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比如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进化模型等。
  第四类:哲科思维。
  追问世界本源、本我,纯逻辑思考,层次更深、适用边界更大。
  通过这四种类型的思维模型修炼,我们将会形成更多、更好的心智模式,这也是个体精进的底层原理。
  写在最后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句话看上去像一句鸡汤,但难能可贵的是芒格同时给了我们"配得上"的方法,那就是学习更多的思维模型,通过思维模型,构建我们的心智模式,而这几乎是人与人的本质区别。
 
创业大全赚钱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