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这首歌传唱了年每次听到都会哭明天一


  物道君语:
  明天更好华语群星
  张学友在公益歌里唱:等风雨经过,等我们相见,你微笑仰望着天......等花开等它实现。
  我知道,那样的明天我们一定会相见。想到此处,我想起1985年60位歌手合唱一首歌,也是中国第一首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
  三十多年过去,再次听到这首歌,心中好像被击中,毫无理由地相信等风雨经过,我们不止会相见,我们还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正如唱片封面上这段话:
  没有人会孤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没有人有权利绝望,我们要使明天更好;
  60位歌手献出——一首动人的歌,一个不灭的梦想。
  关于《明天会更好》藏着一个"音乐救扶世界"的故事。
  1984年非洲大饥荒,透过新闻,英国歌手菲尔·柯林斯倍感触动,创作了歌曲《你知道圣诞节吗》;不久迈克尔·杰克逊也创作了《天下一家》,歌里唱:"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两首公益歌义卖,并为此举办演唱会,所募集的资金悉数捐给非洲灾民。如果说物质是实实在在有效的捐助,那么一首歌是精神捐助,给人们以力量,更以希望。
  这样的歌曲,英美都有,我们呢?
  于是,1985年罗大佑等创作《明天会更好》,并汇集当时华语界的当红歌手60位,合唱。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
  唱出你的热情
  伸出你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35年过去了,这首歌依旧是华语流行音乐最成功的公益单曲。它经常由老师带着儿童登台合唱,在公益募捐的场合唱起过,也在《英雄本色》的电影里响起过......
  @知乎匿名用户:"03年,当时非典,我才4岁。我在看电视,电视上播的护士和儿童们一起唱《明天会更好》。"
  @李子李:"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学校就教我们唱这首歌,很多同学把歌词抄在笔记本上,还把歌谱都抄了下来。"
  这首歌,我们唱着它,熬过了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
  它陪伴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刻,又走向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明天。
  2020年的春风同样不解风情,深深刺痛了我们。
  自疫情发生到现在三个多月了,我们失去了很多,患者与医护的生命,城市的热闹,生活的快乐。
  但依然有新鲜的血液,有人穿上笨重的防护服救治病患,或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送去物资,加入接送医护上下班的志愿队伍......
  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年轻而热血的心,时刻砰砰跳动。
  2月12日援助湖北的副领队巴哈古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方舱医院带着轻症肺炎患者跳起了新疆舞;还有海南的医生,领着他们一起跳儋州调声《嘱姑九点半》;
  那些不善歌舞的人,则学习五禽戏、八段锦......
  纵然是不喜舞动的人,也会站在一旁揣着手笑,间或鼓掌:"跳得真好。"平日一向气氛紧张的病房,响起了爽朗的笑声。
  新裤子在他最新的歌里唱:"有空地的地方就有人在跳舞,有音乐的地方生活就不会荒芜,有烟火的地方就会有戏剧演出。"
  疫情将患者禁锢在医院,将我们禁锢在家,总是不太快乐,可是别忘了我们还有客厅,还有阳台。
  只有脚下还有空地,我们就还能跳舞,歌唱和微笑;只要抬头有阳光,我们就还有明天;
  就像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已经休舱,我们相信,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
  在这首歌背后,有人留言:"也许多年后有人在听这首歌的时候,不明白留言里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说武汉加油。但是我想他们也会明白,一种叫做"期待’的东西。"
  林清玄年小的时候经常听父亲念叨:"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他那时不懂,跑去问父亲。
  父亲拍着他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
  听多了听惯了,他把这句话印在了心里,"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
  一切尽管期待。因为"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今年,还有明年。过了春还有夏,过了秋还有冬,过了冬又能望见明年春到,依旧桃花满梢油菜黄。"
  再回忆起《明天会更好》,随着旋律的结尾,也许你会问我:疫情的明天什么时候真正到来呢?它什么时候消失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坚信同时期许。
  这个期许,或许未必即可实现,却能让你温暖,忽视了眼前的杂芜,能让你深信以及坚信:明天会更好。
  是的,明天会更好。
  资料:
  《中国日报》
  林清玄《时到时担当》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说明。
 
文化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