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南方统一北方


  文|寒山忆雪
  01 北方的先发优势
  时间宝贵,废话不多说,直入正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南统北少,咱们得从环境气候上面找答案。
  北方的气候,用术语来说,叫暖温带气候,用人话来说呢,就是温度刚刚好,雨水不多不少。此外,北方可以耕种的平原面积比较大。
  在北方的东部——华北地区,有一个成片的大平原,华北平原,占到北方小一半的面积。
  在北方的西部——陕甘地区,地形虽然不那么平坦,有山脉,有黄土高原,但也还有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太原盆地等等许多小平原穿插其中。
  而且因为黄土高原和黄河的合作,不管是西部的陕甘,还是东部的华北,它的土壤都是那种很松软的黄土。
  这种黄土坏处很明显,它存不住水,而且很容易水土流失。但是好处也很明显,你只要拿一根削尖的棍子,就能很轻松的把土翻过来。
  所以在春秋战国以前,即便没有金属农具,或者没有普及金属农具,老百姓单单凭借硬木头、石头制作的农具,就能很轻松的翻土耕地,把北方肥沃的平原开发成农田。
  相比之下,南方就没有这个先发优势了。
  南方的环境,用专业术语说,叫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讲的接地气一点,就是温度高、雨水多,两个字概括就是湿热。
  另外,南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山多平原少。除了西部的四川盆地,中部的江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东部的江浙平原,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都是山区。这些分散的平原,面积加起来都比不上北方的华北平原。
  除了平原面积小,南方的土壤也比较难开垦。南方土壤大多是湿硬的黏红土,这种土壤干燥时硬的像砖块,潮湿时黏得像汤圆,你想要像北方那样用削尖的木棍来翻土,那是几乎做不到的。
  另外,南方的多雨还形成很多湖泊和沼泽地,没有沼泽的平地和山区也遍布原始森林。这种环境下,你是排干沼泽改成稻地也好,砍树开山种茶也好,没有金属农具的话,都很难做到。
  在夏商周青铜时代,铜是属于珍贵金属,一般用来制造礼器和兵器都不怎么够用,更不谈制作农具了。金属农具的普及,得等到冶铁技术出现。
  中国最早的冶铁技术,大约是西周晚期从西域传到了中原,也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犬戎弄死的那段时间前后。不过据说"烽火戏诸侯"是编造的,实际并不存在。
  所以在冶铁技术普及之前,北方很容易开发,而南方却很难开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北方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面积都很大,而南方更有名的良渚文化分布面积却很小。这也是为什么夏商周三个上古朝代,也都位于北方的原因。
  02 东西对峙的时代
  虽然冶铁技术在西周末期就传到中国了,但是真正开始广泛传播要到春秋晚期,距离现在也有2500多年了。
  等到铁制农具普及到民间,又要到战国时期了。这个时期的铁制农具,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南方除了四川被秦国占领后普及了铁制农具以外,其它的地方还没有被普及,自然也就没有开发。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汉朝。到汉朝中期,全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还是战国时期的老地盘,华北、陕甘,外加一个四川。而南方(除四川)依然是山林密集,沼泽遍布,人烟稀少,被当时的汉人视为蛮荒烟瘴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能提供的人力物力,是完全不能跟北方相比的,根本谈不上南北对峙。这个时代的群雄逐鹿,仅限于北方,南方属于边缘角色,毫无存在感,南越国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个时代的竞争,是属于北方内部的竞争,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东西竞争,也就是陕甘+四川,与华北竞争。
  从商朝到汉朝的几次统一战争,有三次是西统东,陕甘+四川灭了华北,周灭商、秦灭六国、汉灭楚。有一次是东统西,刘秀建立东汉。
  很多人认为,秦灭楚国是北统南。但实际上,秦国是从四川和陕甘向东出兵,吃掉了楚国的江汉地区,最后再自西向东灭掉了只剩下半拉江山的楚国。而那个半拉江山的楚国,他的核心地盘是淮北流域,中原之地,楚国本质上还是个北方国家。不然你以为凭啥徐州会成为项羽的都城。
  在这四次统一战争中,基本上就没有南方什么事儿。
  不过这种情况,到东汉末年,就有所改变了。
  03 南北对峙的时代
  东汉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普及。
  有了铁制农具,这两个地方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筑坝排水,围湖造田,砍树烧荒,劈山种桑,人口缓慢增加,粮食产量也提上来了。
  到黄巾作乱,董卓专权,军阀割据混战,北方移民南迁了一波。这波移民数量相对北方来说不是很多,但是对江汉和江淮来说,是一批不小的移民。
  人口增加了,农业开发走起来,粮食产量涨上来,人力物力综合实力蹭蹭蹭。南方的翅膀从到这时就算长出来了,占据了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才能和统一了北方的曹操对抗。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整个南方第一次以割据政权的面貌,登上南北对峙的舞台。两汉以前那种南方从属于北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呢,三国时期的南方毕竟刚刚成年,南方细胳膊和北方粗大腿过几招可以,时间长了还是招架不住。
  我们可以看一下三国时期的人口对比,蜀汉94万,东吴230万,整个南方加起来,也只有324万,而北方的魏国却有443万。更何况,当时的南方还不是统一的,曹魏先是吞了蜀汉,与东吴人口比变成了537:230,超过了东吴两倍的体量。
  所以第一次南北对峙,南败北胜告终。
  西晋统一还不到一百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汉人开始第二波南迁,衣冠南渡。
  这次南迁的规模比东汉末年第一波南迁大多了,很多豪门望族举族迁到江东,江东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开发。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六朝古都,吴中风韵,江南水乡,从那时就已经奠定了。
  以江东为根基,东晋政权南控交州(两广+北越南),西控荆州(两湖),很快又吞并巴蜀,彻底整合南方。随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又继承东晋的衣钵,与北方的五胡政权南北对峙。
  这一次对峙打破了三国南北对峙的纪录,长达272年,相当于一个明朝或清朝的时长。
  乍一看,好像南方很牛逼的样子,真的可以和北方平起平坐了。但实际上这270多年,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北方的五胡乱华,分裂割据,也就无力南下。最后50年,北方分裂成东西两个政权,自然也无力南下。中间的100多年,统一的北魏也只是短暂威胁过南方,其余时间陷入到皇室内部的争斗中了。
  但是同样的,南方也是不断内乱,改朝换代了四次。正是在南方内乱的关口,占据陕甘的北周趁机占领了南朝的巴蜀之地,把南北对峙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东西对峙。最终,北周东灭北齐,改朝为隋,再南下灭陈。杨坚走过的路子,和秦国很像。但是南朝不是楚国,所以这一次统一战争,我们还是归类为北统南。
  如果说,三国的南北对峙是细胳膊对抗粗大腿的话,那么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大概可以算是粗胳膊对抗粗大腿了吧。
  第二次南北对峙,再一次南败北胜告终。
  第三次南北对峙,要到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了。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来一发,唐朝末期,黄巢之乱又来一发,两次大乱引发了两次南下移民朝。这两次规模比不上衣冠南渡,但也差不了多远。南下逃荒的移民,大多进入了人口稀少的江西和湖南,湖北和江浙沪已经开发的很充分了。
  江西湖南大开发,老表们人口繁衍蹭蹭蹭,南方的人口实力,差不多就在唐末五代时期,追平了北方。
  南方的基础虽然打的很好了,但是基础上的楼没有建好。当北方的五代政权花了五十多年,基本整合统一了北方之后,南方的政权还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南唐曾经试图统一过南方,但是攻打湖南和福建,都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
  最终,我们的赵大同志,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逐个击破,统一了南方。
  第三次南北竞争,南方有好的材料,没有做出好的菜,再一次南败北胜告终。
  随着宋朝的建立,中国古代历史走进了又一个千年。
  04 北方的外挂
  从三国到五代十国这七百多年间,南北竞争是最主要的分裂状态,不过三次南北竞争,南方三次失败。
  前两次的原因是南方实力还没有赶上北方,第三次虽然追平,但是南方实力分散,难免败局。
  但是到宋朝后,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巨变。
  首先,宋朝开创的文官治国制度,把中央集权制度彻底催熟,此后的历朝历代,再也没有出现军阀长期割据的局面。真正大统一的王朝,是从宋开始的。
  其次,宋朝的南方,五个大板块,四川、两湖、江西、江东都已经开发的很好了,只剩下岭南还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那时的岭南还被当作罪犯流放的地方,著名的苏大学士,就被宋朝发配到岭南过,并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为乐。
  但是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之后,北方再一次出现南下移民大潮,著名的靖康南渡,规模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差不多。南下的移民经过江西涌入两广,两广从此人口充实,成为不亚于两湖、江浙大粮仓的富庶之地。
  与此同时,华北平原的水利设施遭到了金军的破坏,黄河改道,原本富庶的华北平原,成了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黄泛区,彻底沦为赤贫区。
  彻底开发的南方,实力不仅反超了北方,甚至还把北方甩出了一大截。
  正因为这个原因,占据南方的南宋政权,才能与同时占据北方+东北的金国政权形成南北对峙。
  但是为什么从宋到清的这一千年中,实力爆棚的南方只有一次北伐统一成功呢?另外三次,一次被金国压制在南方,两次被来自北方的军队一路平推到海南呢?
  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认为元灭南宋和清灭南明,也是北方统一南方。但是实际上,我们稍微动动脑筋就会发现,元清并不是单纯的北方政权,而是拥有北方+草原+东北三个地区的、农耕+渔猎+游牧的复合政权。
  我们得明白,以一个统一的南北方为根基的汉唐宋政权,打匈奴、突厥和契丹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更何况只以南方为根基,来对抗北方+草原+东北这样一个农牧猎复合帝国呢?
  所以后一千年的实际情况是,南方政权的实力,已经甩开了北方一大截,单纯的北方政权,其实已经打不过南方了,不信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宋末到清,没有一个北统南的例子。相反,朱元璋南统北的例子,破天荒的出现了。
  至于金与南宋对峙,是北方地区得到了东北这个外挂。至于元灭南宋,清灭南明,则是北方地区加了东北、蒙古草原这两个外挂。
  这种对峙已经不是三国到五代这700年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对峙了,而是农耕政权与游牧+渔猎+农耕复合政权的对峙了。
  单论南北实力,宋末到清这一千年中,没有北统南,只有南统北。
  05 南方的反超
  朱元璋的南统北,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是南统北。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朱元璋在1368年正式北伐时,他的根据地只是两湖、江西、江东,岭南三省不在他手里,四川也不在他手里。他派徐达常遇春北上攻打元朝的同时,也同时出兵攻打岭南三省,至于四川,则是在四年后才被收入囊中。
  严格来讲,朱元璋是以半个南方的实力,统一了整个汉地中国。
  江东江西和两湖真的有这么强吗?
  真的有这么强。
  在朱元璋早期的户籍统计中,两湖的人口是470万,江西人口是890万,苏皖沪人口是1144万,浙江人口是1049万,总计3453万人。
  当时整个明朝的人口,也就才7000多万啊,朱元璋占据的半个南方,人口就已经是全国其余地区的人口总和了。
  两湖江西与江东强不强,你说呢?
  而当时的整个南方,总人口达到4900万,北方的人口只有2600万,两者相差将近一倍。
  有人可能会说了,你举人口这个例子干嘛,前面的文章里不是写过,人口不等于国力吗?
  的确,人口不等于国力,那是建立在政权的运转是否高效的基础上的。如果政权运转高效了,在那个人力畜力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意味着产出,也就意味着国力。
  还有人会说,北方地势平坦完整,南方地势割裂,所以北方容易统一,南方容易分裂。
  实际上,北方虽然地势平坦完整,但是运输以陆地车运为主,马车啊牛车啊什么的。而南方虽然地势割裂,但是有长江横贯东西,一个长江的干支流航道,可以把巴蜀、荆湘、江西和江东都连成了一个整体。要知道在古代,水运的效率是可以把陆地的牛马车甩出一大截的。
  所以只要是政权效率没问题(比如新生的朱元璋政权),北方政权又没有草原势力和东北势力做外挂的话,那么南方统一北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记住了,从宋到清的后一千年,北方政权没有境外势力做外挂的话,南北对峙,一定是南胜北败。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历史大全奇趣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白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