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 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纷纷加入到"非遗"产业化的大潮中,以期通过产业化的路径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并且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非遗"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取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和解决。本文从"非遗"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两方面入手,试图针对"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非遗"产业化;问题;策略
  由于我国的"非遗"产业化尚处于开发探索阶段,许多方面还是初次尝试,加之产业化的主体多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不完善,这些现状使得"非遗"在产业化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如政策、资金人才、"非遗"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严重阻碍了"非遗"产业化的进程,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
  一、"非遗"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法规的扶持
  我国关于"非遗"保护利用的专门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为"非遗"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我们发现,现有的法律法规关注的焦点大多在"非遗"保护方面上,对于"非遗"的产业化与发展利用涉及甚少,这使得"非遗"产业化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依据,严重制约着"非遗"的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二)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资金不足是世界各国产业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瓶颈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都会拨款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相比,政府的这些经费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的"非遗"产业,其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现状。
  面对资金不足的情况,既然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能解决问题,那么积极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是缓解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我国"非遗"产业化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盈利前景不明朗,并且它们多是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几乎都是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而银行向来属于稳健型的融资,目前其贷款主要投向产业化较高的影视业,并倾向于有著名导演、大牌演员参与的有票房保证的商业大片。加之金融资本对中小企业"非遗"项目的投资审核非常严格,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1]这些问题都使得非遗产业化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导致非遗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发展壮大。
  (三)人才匮乏,"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人才资本的积蓄和培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文化产业人才偏少、精英人才匮乏、综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新兴产业,高校几乎未开设相关专业,产业化的专业人才更是匮乏。
  另一方面,"非遗"产业化在人才方面还面临"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如江南民间文化传承人面临的现状:被调查的32名民间艺人中,除6名已经过世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有10人,占67%,80岁以上的6人占22%。[2]这些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去世,对"非遗"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许多"非遗"都没有传承人,老一辈传承人去世就意味着这项"非遗"的消失。
  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非遗"产业化的步伐和进程,为了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遗"进行产业化,需要寻找有针对性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为"非遗"产业化减少阻碍,加快其发展进程。
  二、解决的策略
  (一)加强政策扶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我国"非遗"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的保护而不断消亡的现状,政府目前亟需加强政策扶持,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保驾护航。因此,政府、省、市、县要针对各自区域内"非遗"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出台专项"非遗"产业化开发政策及法律法规,并且针对不同类别的非遗也要区别对待,并加以立法保障。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弥补疏漏,避免我国优秀"非遗"资源被肆意利用。
  (二)多渠道融资,降低税收
  面对"非遗"产业化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要利用其"中间人"身份,帮助企业搭建与金融机构沟通了解、建立信任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贷款难问题。并在条件允许时,开展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评估及交易。在税收方面可以提高"非遗"产业化企业纳税的起征点、降低增值税的征收率,以此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其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人资助
  对于"非遗"产业化所需的专业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鼓励在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将"非遗"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让学生学习专业的"非遗"知识,建构起系统的"非遗"理论体系。此外,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文化產业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状,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资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授予传承人一定的荣誉称号,鼓励其带徒学艺。同时还要加强对"非遗"的宣传,增加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鲁春晓,刘勇.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秦叶非遗产业化策略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