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专项资金大考


  财政专项资金是个统称,财政将资金安排为专项使用时就是专项资金,其范围很广,包括政府性基金,还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粮食、扶贫、能源等等的开发基金。
  近年来,政府投入到各领域、各行业、各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数额越来越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财政专项资金却也在遭遇沦为"唐僧肉",换句话说,各个部门地区都会想尽办法分得一块。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部门在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过程中存在着问题。无怪乎国内的项目经费不断增长,却仍显捉襟见肘,投入不菲,产出不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甚至成为集体腐败滋生的土壤。因此,如何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采访中了解到,专项资金似乎成了所有财政资金中最为扑朔迷离的部分。例如按照预算科目分类来看,部门预算支出一般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基本支出"属于"人头费",定员定额,预算管理相对严格,许多部门只是把正常的招待费、小型会议费用归于其中。"项目支出"则没有具体的标准,部门随意性支出很多,一些违规的"三公"经费支出就被转移到项目支出尤其是"其他项目支出"中去。所以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来自"其他项目支出"。由此看,这里的学问很大。
  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其他支出"数额巨大,最高的能占本级支出的40%左右。
  专项资金被如此套用,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试图从乱象中,解密一些规律。首先专款的来源有几种途径:一是当年的本级预算安排;二是上级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的拨入;三是平时本级财政的追加。然后无论是预算安排还是平时追加,一些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造就了虚拟项目,并不惜代价"跑"、"送"、"请"、"蒙"、"哄"上级领导,骗取项目,争取资金,由此形成了项目要"争"、资金要"喊"的不正常现象,"跑"得多,"送"得多,项目才多,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弊端。尤其是在本级财政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些单位找政府领导以各种借口"争取"资金,而资金到手后却改变用途的不良现象,造成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的浪费。各地方的财政部门和专家学者都在针对这种弊端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是分清楚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职责分工?还是加大对项目进行考察、论证和可行性评估调查的力度?还是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实行强化问责机制?
  "唐僧肉"能否被规范化和透明化?
 
财政部门财政资金专项资金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