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大类招生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分流机制


  从21世纪初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开始,大类招生逐渐揭幕。改革铺开之后,个人选择的自由与迷茫,制度创新的空间与界限,社会效果的权衡和取舍,都通过一次次的实验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逐渐展现出来。支持者说,大类招生凸显通识教育,更有利于才能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者称,大类招生强调"大",却失于"专",反不能人尽其才。有观点认为,大类招生承担了学生成长的缓冲和过渡功能,也给了他们试错的机会和可能。(6月15日光明日报)
  "大类招生",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是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可在本科前一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入学高校即意味着进入专业化学习状态,一旦专业选择不当,不但令部分学生学得痛苦,而且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显然,"大类招生"改变了以往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高校专业时,因其兴趣和目标不是很明确而盲目填报的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选择,能更加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日后发展的专业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学科、了解专业,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规划学业生涯发展方案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案,更有利于实现"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
  然而,凡事都有利有弊,同样"大类招生"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一,从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来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实际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却难以选到目标专业。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而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
  其二,自然班在专业分流后变成了新的专业班,辅导员需要引导被迫进入冷门专业、非本人意愿专业学生摆脱负面情绪,还会面临学生干部的变动,学生奖、贷、勤、助、免的变化,以及增强专业班级凝聚力等问题。
  为此,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针对"大类招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机制,才能以适应大类招生的考验。
  一是课程组合要更灵活,课程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二是按学科大类招生再细分专业时,学生以往的人际关系、成绩档案等面临重新调整,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学校的管理连续性等都将面临考验,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因此,需要从学生心理引导、教学管理衔接等方面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三是分流后的变动问题,需进一步细化分流的机制、原则和依据,增强学生在大一阶段对相关专业的认知、认同,并在分流之后进一步精细划分学科专业,以实现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的良好结合。
  改革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大类招生"尽管有灵活高效、通识培养等诸多优势,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利弊,优化措施,才能确保大学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改革稳步推进。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