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画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画论著作。一卷。明董其昌撰。成书约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第二名。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工于书法绘画,善鉴别好收藏。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书法成就突出,初学唐书后转法魏晋,自成一家。山水则渊源董源、巨然及米氏父子,宗法黄公望、倪瓒,吸取书法笔墨形式的表现力,以书法入画,讲求笔势运动。尤以画论影响较大。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等。
  《画旨》,与董其昌另外两部画论著作《画眼》、《画禅室随笔》所收内容互有异同,因多系后人所辑,故多错杂重复,各种刊本亦有差异。其中条目以《画旨》所收为多,约一百六十余条。《画禅室随笔》次之,约收一百三十余条。《画眼》最少,不及百条。于安澜先生所辑订补本,则以《画旨》为基础,凡《画旨》所无,另二书所有者,悉行补入,酌予删略归类,分上、下两卷,仍用《画旨》之名。可手此一编,无须重检二书。
  《画旨》中重要的理论观点,当属以禅宗喻画的南北宗论。有关画分南北宗的提法,分别见于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颢四家著述之中,但尤以董氏影响最大。以南、北地域区分学风、乃至画风的特征,实于六朝肇始,然而以此对中国绘画风格的系统性进行充分研究,则是始于董其昌的《画旨》。
  尽管董氏的立论有失严谨,历来颇多非议,但《画旨》仍不乏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注:各本有异、引文择善而从)。虽然董其昌承袭"气韵非师"的理解,仅为其一家之言,然而关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则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与治学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董其昌认为"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诀也。"为表现画中之"情"、"势",董其昌推崇笔墨形式的功能,指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董其昌并列笔墨与自然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初中国绘画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画旨》围绕这些基本观点,对师古摹古、书画关系、笔墨技巧、当时入藏的名家画迹、以及文人高士之间的评书论画都有详尽的述评。对于唐宋元明的绘画成就,特别是他所划分的南宗画家广为论及,时见精审之论。而对于北宗则略有微词。
  《画旨》主要版本是《式古堂书画汇考》本。《画论丛刊》收入于安澜先生所辑《画旨》订补本。
 
古籍古文感想大全写作大全网站目录投稿:静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