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构建初中历史有效快乐课堂的实践与


  摘要:什么是"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导演是老师。新课改背景下导演与演员该如何配合演出一場有效快乐课堂的好戏——让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思考感悟,做一简单阐述,以期能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有效快乐课堂;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从教师角度讲,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由于年龄、观念、知识结构、个人风格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教新课堂,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生搬硬套高效教学模式,脱离了课堂实际也脱离了生活。表面上小组合作探究有声有色,实际上是空中楼阁、表面繁荣。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教师在课改大潮流的裹挟与学生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之间的漩涡中打转,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而这些课改存在的情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限于教学水平的制约和教学反思整改的不得力,而没有取得切实有效的改善。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社会进步到今天,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硬件设施上,但软件方面的进步相对滞后。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因而感到"学习无用";教师的知识陈旧,不能多角度多渠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由此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当发现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就算继续维持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装点门面罢了。如此,传统教学的观念极大的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影响了课程改革逐步有效的推进。
  从学生角度讲,初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个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的重要阶段。按照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青少年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此时不恰当的引导将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限制学生的持续发展。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讲,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因此,怎样推进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改变当前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中学教师萦绕于心的问题。
  二、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原动力源自哪?如何操作?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从对课程的认识到对教学的认识,都是为了找准历史课堂教学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这个原动力,指的就是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用现在最新的名词就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找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原动力,我们便可以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方案,而无须拘泥于太多的教学规矩。备课的过程就是找史料、摆事实的过程;教学的设计就是优化教学程序、体现学的意义的预案;学习指导就是依据事实、明辨道理的师生互动行为。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有效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把学习过程当成是一种探索未知的精神与思想之旅,在师生多层次互动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和成长。如何增强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笔者就自己在初中历史课堂一线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三、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措施
  1、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为教师和学生减负。没有减负就没有增效,更谈不上高效课堂。试想一个被作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如何会有良好心情及精神状态来高效学习。而老师由于年龄、家庭和社会等原因,情况更加复杂,没有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空谈高效课堂无异于痴人说梦。
  2、细化课改步骤,打造专业团队,增强课改执行力。首先要增强团队凝聚力,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所以要同舟共济。其次要由专业人士领导——最好由有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老师担任,行政领导也最好具有教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敏锐的感知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指导解决。再次要将改革的措施落实到位。改革的过程长期而曲折,任何的懈怠与疏忽都会影响改革的效果,进而影响改革的成败。如此必须有一往无前的冲劲——当然必须结合细致可行的规划和不断的实践与总结。
  3、有的放矢——精心打造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特点合理规划课堂流程、设计课堂环节、打造师生互动平台、设计多方位可操作的评价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有效快乐学习的课堂中来。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到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
  4、进行教学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并进行反思、整改,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通过调查得知,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类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拓宽知识面、深化理论的讲解;学生最喜欢的历史课的学习方式是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初一年级的历史课上,我们就提倡同学课前预习、学案先行、制作课件、教师课前指导,师生达成共识,然后课堂上由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同学学习新课。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自然提高。
  5、多渠道拓展学生视野,转变思维,寻找学生的"兴趣点"。针对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和最新中考信息,历史学科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知识面、理解力。要做到这些必须尽量拓展学生眼界,例如观看历史剧、纪录片、组织历史人物辩论赛、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手抄报展评、本地历史遗迹探寻等。
  笔者今年带初一的学生,中国古代史对很多学生来说‘太难了——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人物事件不熟悉、而且远离现实生活。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产生美。古人与今人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生活差异恰恰也是学生好奇的地方。而现代社会的优势在于学生既可以通过影视、文学、课本,又可以通过身边的历史遗迹遗存,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关键是发掘学生更多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搭建一个沟通古今的时光隧道,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隧道体验和解读历史。
  6、合理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历史学习如果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有重合的部分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比如由于影视剧的巨大影响,造成学生将影视创作等同于历史事实,甚至认为影视真实而老师讲的是野史的尴尬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不如顺水推舟,发动学生来纠正影视剧中的错误,做一个课堂上的‘纠客,这样既有趣又有效。我所在的巴彥淖尔市磴口县有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闸"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有绵延千里的艺术画廊——阴山岩画;有汉武帝时期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临戎古城遗址;现代的还有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磴口县乌兰布和农场兵团博物馆.....这些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课堂的珍贵教材。只要我们有心,可以开发出更多的符合磴口县本地实际情况的校本资源,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7、创设历史情景,触摸感受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历史复原,使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它能使授课方式趣味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模拟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还原历史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状态。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我设计了一组草原风情图片,同时配以儿童歌曲《敕勒歌》。在课前将大家带入了辽阔无垠的草原,使学生自然联想到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民族风情、社会习俗,再加以诗歌《敕勒歌》很自然过渡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话题。讲述《秦统一中国》时,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道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本剧表演。同学们观看之后对于秦统一措施的原因及其意义有了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老师的单纯讲述或学生集体讨论更有效率——更关键的是更具趣味性,从而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质量。
  8、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工具以其简单有效逐渐成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新宠。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可以教会我们以史为鉴。但是如此有用且有趣的东西如果真正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其它科目也可以使用,方法都是相同的。思维导图可以让你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而且记忆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欣赏到自己亲手画的图。先不说,它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看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画思维导图真可谓是一箭双雕的记忆良策。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得,也许不免单薄浅陋,但却是自己认真实践反思所得。历史教育从宏观角度说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而从微观角度历史教育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研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不是空洞而乏味的说教,让他们感受到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事件是可理解的,历史人物是可触摸的。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所借鉴和启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宏伟的意义寓于每一节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有效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J].中国教育报,2007,(006).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汪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王磊实践与思考新课改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