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思维碰撞点活课堂


  摘 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一般注重将文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呈现静态、平面的特点,笔者称之为二维课堂。与此相对的三维课堂则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发现创造,构建思维碰撞的"言说场",进而学生内化成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构建三维课堂的核心是形成思维碰撞,其前提是寻找矛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PK大赛、情境代入和追问到底等方法,构建动态、立体的三维课堂,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灵动而高效。
  关键词:思维碰撞  三维课堂  思维训练
  一、什么是三维课堂
  三维课堂是与二维课堂相对的一种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注重将文本知识搬到学生身上,课堂呈现静态、平面的特点,笔者称之为二维课堂。与此相对的三维课堂则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发现创造,构建思维碰撞的"言说场",进而学生能读出"我"的文本,内化成核心素养。课堂呈现动态、立体的特点。
  二维课堂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静态的教师。教师借助教参、资料,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并设定好问题,预设好答案且答案较固定。教师较少与文本、学生形成思维碰撞,进而有所变化和升華。
  第二,静态的学生。学生借助文本,回答教师的问题,以贴近教师的答案为荣,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很难形成思维碰撞。
  第三,静态的文本。文本被学习的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层次、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等。文本的作者、文本中的形象极少与教师、学生产生思维碰撞。
  三维课堂也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师"活"起来。教师本身与文本构建关系,教师的情感、阅历,促使其对文本形成个性化解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生成,教师的追问促成学生联系自我,深入体验思考;学生亦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促使教师思维扩展,动态发展。
  第二,学生"活"起来。学生可以就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给予理解,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文本产生碰撞和修正,达成合理推理,言说有理,形成反思自我,反观生活。其思维成曲线发展,边走边修正。
  第三,文本"活"起来。文本固有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碰撞后,形成一个新的文本。这是教师或学生理解后,心目中形成的"我"的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本。
  由此可见,在二维课堂中教师、文本、学生是一个平面上的稳定三角,是一种静态的稳定课堂。三维课堂上的三者是带有各自特点的鲜活的存在,三者彼此碰撞,不断生成思维发展,是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的课堂。
  二、构建三维课堂的过程与方法
  1.构建三维课堂的核心:思维碰撞
  三维课堂是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停选择,不停判断,不停碰撞,进而不停地生成,从而达成深入解读,内化自我,形成素养。因此,在课堂上形成思维碰撞,是构建三维课堂的核心任务。
  下面笔者选取《我愿意是激流》两种教学思路,比较说明在三维课堂中,思维碰撞的核心作用。
  首先我们来分析二维课堂:三个问题内在逻辑联系成立,以意象为桥梁读懂诗人的爱情观,再引导学生由文本走向自我。但这是裴多菲的爱情观,学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归纳、总结,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共鸣,因为与"我"无关。课堂相对而言比较沉闷,思维不活跃,一旦问题较难就会陷入僵局,如"问题3"。学生不能回归生活,思考生活中面临的类似问题,会感觉语文无用。
  而三维课堂因为有了思维碰撞,这便成了"我的课堂","我"的生活。
  《我愿意是激流》和《致橡树》表达了不同的爱情观,将去掉作者的陌生化的《致橡树》拿过来对比阅读,可以在对比中形成碰撞,达成深入。以问题1为跳板,学生读出两首诗的不同爱情观的前提下,问题2引发学生激烈的思维碰撞。这种碰撞实则是对不同爱情观的辩证思考;同时,这种思维的碰撞也会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需要怎样的爱情?当有一天爱情来临的时候,我要如何去判断和抉择?
  所以,有了思维碰撞的三维课堂,实际成为生活练习的场,学生在这里不会感觉语文无用。学生在课堂的思维碰撞中判断、思考、抉择、修正,形成自己的爱情观。
  2.形成思维碰撞的方法和策略
  (1)形成思维碰撞的前提:寻找矛盾点。于漪认为:"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样的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维碰撞。
  从文本处找:寻找文本本身的矛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矛盾处,使学生领会作者的别具匠心。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开头第一句并没有按照文本中弟子回答问题的顺序来排列四个弟子,形成矛盾点。教师引导学生以此为入口进入对"礼"的探讨。
  从学生处找:寻找学生理解中的矛盾点。由于年龄、阅历、思维、认识水平等因素局限,中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习中产生"信息差""知识差"和"思维差"。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活动或者问题,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绝品》让学生给配角马氏画一幅画像,有的画得丑陋奸诈,有的画得贤良淑德。将同一个人物理解出两种状态,这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矛盾点,以此为缺口打开进入人物精神世界的通道。
  从编者处找:从书本中寻找矛盾点。这里所说的书本不同于文本,文本指作者所写的文章,而书本的编辑往往给文章配上插图、注解、练习,这些透露着编辑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如《庄周梦蝶》的书本插图只画出了"庄周梦蝶",而缺少了"蝶梦庄周",这个插图与文本核心表达的内容"物化"存有矛盾,进而课堂活动设计成让学生修改书本插图,来阐释"物化"。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联系课堂环境、社会环境乃至虚拟环境,我们都可以有心地制造生成矛盾点。
  (2)形成思维碰撞的三种方法。中职学生虽然追求个性,需要表达自己的欲望,但表达能力薄弱。在课堂上通常会表现为要么不说,因为没有进入思维状态,或者胸中无货,倒不出来;要么乱说,对文字文本有抵触情绪。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要有所预设,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使用三种方法,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个课堂片段为例进行讲解。
  第一,PK大赛。一个文本放在学生面前,必然会产生两类学生:喜欢文本的学生和抵触文本的学生,感受深的学生和感受浅的学生。同一文本,两类学生,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而认知的冲突,就让PK大赛这种激发思维的通用之法成为可能。
  主问题:林冲"豹子头"的雅号与林冲是否相符?
  相符派:身材威猛,武艺高强——勇猛;立马买刀寻人——迅猛;大壶喝酒。大块吃肉——豪气。
  不符派:三番五次被害,不反抗——怂;寻了三五日,心下慢了——不灵敏;大雪天无处安身,古庙中慢慢吃酒——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无感的学生一看文本这么长,开始抵触,匆匆看完文本,得出林冲表面很凶猛的结论,而有感的学生在PK环节会带着他们走入细节。PK法让学生影响学生,每个学生跳出自我"井底",听听别人的想法,在碰撞中思考渐入深处。
  第二,情境代入。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启发和引导。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经历",使他们在这种经历中实现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而且中职课堂上,很多学困生不愿意进入文本的原因是觉得文本跟自己没有关系。这部分学生是课堂全体动起来的核心,而他们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就会成为无帆之船,无法乘风破浪。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从学生需求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动人",将学生变得和课堂有关系,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思考在这种情形下"我的处理"与"文本处理""他人的处理"的差异,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思维碰撞。
  教师创设情境:女生——如果你是林冲的妻子,这样的林冲是不是你心中的丈夫形象?
  女学生:别人反复害他,还不反抗,太怂了,没担当。
  女学生:自己不能保护妻子,碰到事还休了"我",这种丈夫不能要。(学生笑)
  教师创设情境:男生——如果你是豹子头林冲,你面临这种困境,你怎么做?
  男学生:杀,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学生叫好!有学生叫:杀了就是个死!)
  男学生:逃,惹不起,躲得起。(有学生质疑:躲得了吗?)
  男学生:我忍忍吧,也许忍一下,高衙内就把这事情淡忘了呢。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主人公,角色的转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会觉得这不仅仅是林冲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由于学生自身的阅历、性格、思维等各不相同,因此角色扮演下的所思、所言、所为一定会出现碰撞,这样的课堂就会变得灵动、活跃、精彩。
  第三,追问到底。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善于争论、质疑和辨析,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正误解析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思维碰撞的课堂里,还需要教师将问题巧妙地整合到思维的链条中,不停追问,可以促成教学生成。
  如果说"情境代入"是引导学生"移情",那么"追问到底"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智慧。学生由文本走向自我,走向社会,学生提高智慧,我们才能不断打造品质课堂、智慧课堂。
  ①教师追问:杀不得,逃不了,看来只有忍了。怎么个忍法,才能让高衙内淡忘呢?
  学生:不惹事啊,让高衙内抓不到把柄啊!
  学生:示弱啊,让高衙内觉得我安全啊!
  ②追问男生:高衙内淡忘了,对"你"有什么好处?
  学生:迷惑敌人,让对方放松警惕,保全我的性命。
  学生:以退为进,牺牲我一个人的尊严,保护全家不受牵连。
  学生:我保住命,有朝一日才能回家团聚啊!
  ③再次追问女学生:林冲这么"忍"是想回去和你们团聚啊,他是你心中的理想丈夫形象吗?
  有的女生:是的,林冲挺不容易的,忍不一定是怂,有时候是深思熟虑后的长久打算,更深远的担当。(有男生感叹:男人不容易啊!)
  有的女生:不是,林冲应该与我沟通,我要的是心灵相通的丈夫。林冲应该在走之前跟我讲清利害关系,以及心中打算,我会和他同甘共苦,而不是用一纸休书来保全我。我觉得这样做是对我的伤害。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追问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之道,学生能想出很多聪明的办法,这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在积极为林冲想办法的同时,也真正走进了林冲的内心世界,达成对林冲的"忍"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追问女生,引發了学生对"忍"的辩证思考,提高智慧;第二位女学生甚至能联系自己,从妻子的角度来认识林冲之"忍",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是学生生活的智慧在课堂上的升华。
  总而言之,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但在课堂上是有所取舍,灵活运用,融为一体的。
  三、三维课堂的成效与反思
  思维是要训练的,需要在语文课上日积月累地训练,而三维课堂正是进行训练的主阵地,它是有质、有范、有品的课堂。
  1.有质
  这是有质量的课堂。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扩展了教师的思维。思维的动态发展、曲线修正,使课堂呈现出力度、广度和深度。
  坚持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会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上。笔者高一一直坚持这样的课堂,所带班级高一统考成绩平均分和入学语文平均分相比,其净差量均为正值,这在全校都是独一无二的。
  2.有范
  三维课堂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吸引着更多的教师学习、实践、推广。笔者学校多位教师的公开课获得好评,而笔者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设计,一举在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实践中,我们也力求让教学课程化,对文本深入挖掘,产生新的文本,以新文本为支点,形成新的思维碰撞平面,使三维落地。
  3.有品
  教师深耕课堂,学生深度学习,既关照了现实,又指向了未来。在课堂上,学生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既有学科的能力,又有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自身素养,提高品味。
  这就是三维课堂给予教师和学生的变化,笔者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将一直研究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邓胜兴,姚凤娟,王林发.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曹晓帆思维训练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