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文森特梵高向日葵是怎么诞生的


  Managershare:与其去猜测他死亡的真正原因,不如去研究他的作品。
  1888年八月将近,梵高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绘制了向日葵初稿。画家的初衷是,用灵性兼具美感的作品,装点自己在法国阿尔勒小黄楼。为了迎接年末保罗·高更(画家兼挚友)的到来,梵高设想,用自己的房子和画作来展现一种格外明快,又神秘十足的色彩,那是在美妙多娇的阿尔勒村野,与地中海瑰丽风光碰撞下滋生的灵感。
  "地中海,有一种鲭鱼般的色彩,我是指,如鱼身色彩一般,变幻莫测。不是分明的紫或绿,也不是单纯的蓝。随着光线跃动,瞬息之间,那光彩又幻化成一抹粉或灰…只见,四下都被染上了浅黄,深黄,红棕,水波映着碧绿的青空,在日光照耀下显得发白。多么宜人的色调,难以言喻的和谐,一切都交融成德拉克洛瓦画笔下的缤纷世界。"【致希尔瑞的信件节选】
  译者注: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法国著名画家,热心于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888年二月,梵高抵达阿尔勒,法国南部小城的色彩之热烈,让他惊叹,胸中激荡着灵感。与北欧云雾缭绕的天空,雾气蒸腾的景致不同,法国南部的暖阳,晴空,似乎能够驱散作品中所有的疑虑和不安。阿尔勒周边的景致,赋予他无限灵感,梵高开始频繁使用大胆而鲜明的对比色,色彩相互缠绕,交织。灵感源源不断,好似永不枯竭,他乐此不疲,就像着了迷。整个1888年,梵高孜孜不倦,几乎是以每天一画的非凡速度,写了近数百封信。创作,一发便不可收拾;成就,在艺术史上亦无人能敌及。
  《向日葵》,感恩的礼赞
  梵高的作品大多并无特定受众,而《向日葵》系列别出心裁,被画家视为友谊的礼赞。观其作,每一幅都是那么引人入胜,又如此辽远广阔,径自拓展出一方天地,目之所及,将人引入自己的视界,看他所看。那朵朵向日葵,触手可及一般的,好似要从画布里伸出枝丫,同你倾诉。《向日葵》系列令人沉醉,慰藉人心的效果,实属画家有意而为。也正因为画是为高更,这位梵高十分仰慕的同行所作,《向日葵》才得以成为梵高最为惊艳的作品,他深知,唯有精诚之力作才能引起高更的注意。
  《向日葵》的诞生
  在行程搁置很久之后,高更最终决定前往阿勒斯。得知如此,梵高的忧郁和不安统统烟消云散。几乎是在一种狂热情绪的推动下,他展开了《向日葵》的创作。心中构思出六到十二幅作品,让它们共谱一曲黄蓝交织的缤纷乐章,色彩如音符般饱含感情,于平实间动人,用心方能通悉。为赶在花期将尽前完成画作,梵高热情高涨,昼夜不息,终于绘成预想中的四幅。没过多久,两幅《向日葵》接连诞生,作品中花不过稀疏几朵(版本一如上图,版本二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幅向日葵的构思,是将十二朵葵和花蕾,插在黄色陶制花瓶里,着浅蓝绿色背景。在尝试过亮色与浅色的大调和之后,梵高绘制了另一幅装饰画,大小相当,同样采用黄色陶制花瓶,风格却大相径庭,整个画面被大面积黄色占据,黄色的向日葵映衬着同色调背景。
  摆脱点画法的花哨繁琐,技法归于平实简练。《向日葵》代表的风格正是梵高对新印象主义的绝对否定。他沿袭自己一贯的作风,草图勾画轮廓进行构图,线描加强,再用层层色彩,将线条固定于背景之上,形成画作雏形。紧接着,创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不时用沾满颜料的画笔涂抹,重彩浓墨,又或在画布一隅轻描淡写。兴致使然,他不经调色,便将颜料径自挤出,或不待色板上的颜料充分混合便一挥而就。呈现在画面上,笔墨挥毫间,每种色彩的纹理都分明可见。
  对于画中每个元素,梵高都创立了不同的表现技巧:譬如,背景采用席纹样式;桌子,则是数条稀疏的横线涂鸦而成;每朵葵的花瓣,以及叶子,或是单一一笔,或是由数个类似而细致笔触点就;朱红几笔勾勒出环状花心,几笔厚重的黄色圆圈散落其间;盛开的双瓣向日葵略显短矮,浓浓几笔从淡色花心辐射开来,向四周散去。在底层背景上,画出如上几种花朵雏形,之后层层重叠,不断添加花瓣,直到最后一层上色完成。笔触充满自信,下笔缓急轻重恰如其分,梵高甚至会在未干的底色上面,或者周围,直接覆盖新色彩。也许他并没在每幅作品中耗时多久,不过是厚涂强化一些色彩之后,缀上签名即可。
  梵高的《向日葵》系列,本是画家孤独情怀的绽放,却分明带有强烈的使命感,旨在赞颂梵高期待与高更同处一个工作室的愿望。对于高更而言,虽然乐意附和这个计划,却远不如梵高那般全身心地渴望。
  作画时,采用十九世纪末时兴的新染料,整个1888年期间,梵高用色大胆,将一个个单色,不经调配便互相重叠交叉,碰撞出令人惊艳的效果。铬黄、柠檬黄、锌黄、镉色、淡黄、钴蓝、法国群青、铬绿和巴黎绿,构成梵高《向日葵》以及日后作品的主旋律。运用强烈色差,视觉对比以及色彩间的余象效果,文森特·梵高深谙浓烈色彩魅力,尽情施展,谱出一曲起伏绵延,缠绕婉转的旋律。
  一位研究梵高《向日葵》的人士,揭露了画家一生中简单浅显的,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种种:他对于黄色的热衷,对绘画速度的执着,对人和物强烈的情感,以及他以向日葵为"能量之花",无限偏爱,如他所说:"好比芍药属于简宁,蜀葵属于郭斯特,而向日葵,属于我。"
  一副《梵高画向日葵》,是高更于阿尔勒访友期间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意在捕捉梵高在状物和绘景时,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以及饱满炽热的感情。
  钟爱"黄"
  见其画,方知梵高爱黄。在租住的小黄楼里,他绘出堪称艺术史上最为"金黄"的向日葵,描绘过数百幅黄澄澄的玉米地,金色麦田,当然,还有同年早期完成的《割麦人》,大面积金色使得整幅画透着几分宗教色彩。在写给妹妹威廉敏娜的信中,梵高将《向日葵》描述为通体黄色。它们奏响一曲热情奔放,而又明快活泼的"黄色交响乐",交融其间的是,上十种异彩纷呈的黄色光影。这为后辈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埋下伏笔,画家大幅削减颜色的运用,达到一种惊为天人又入木三分的效果。
  画在"当下"
  之所以疯狂作画,更是出于梵高对速度的需要,与造化同呼吸,步伐相当,才能够捕捉那瞬逝的风,升落的阳,枯荣的树,当然还有那花期有限的向日葵:
  "我打算用一组画来装饰工作室,诚挚期待高更与我同住于此。没有什么比大朵大朵的向日葵更为合适…按计划,我会完成十二幅作品。它们将共奏一曲蓝黄交融的乐章。而向日葵花期短暂,我需要天一亮就开始工作,才能保证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的画法,使梵高得以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创造出大量作品,同时,也为其画作增添了独特气质,流露着遒劲笔触,强烈感情,以及非凡而独到的自我表达。波澜与河流,伴随着色彩漩涡,在画布上自然地倾泻、流动,与寻常又恢弘广袤的宇宙,相映成辉。
  高更与《画向日葵的人》
  在高更的《画向日葵的人》里,花的摆放和形态,与梵高《八月向日葵》系列如出一辙。盛开而饱满的双头向日葵面朝一侧,呈现出黄与黄层叠相加,交相辉映的效果。位于花束顶端盛开的向日葵,正是画面左下角飞扬在梵高笔下的那朵。高更沿袭梵高的技法,强调花瓣轮廓,在花朵中央叠加暗湖红色。这隐射出高更对梵高的批判,说他只是在描摹早期的《向日葵》,甚至直接对作品二次上色。
  《画向日葵的人》体现了高更对梵高作画习惯的不满,以及对其局限性的批驳,提及两人的相处,他的指责则更为严厉。追溯过去,高更或承认,尽管在十九世纪,绘画,作为画家所精通的一门语言,能够言其情,达其意,但是没有人,甚至连欧仁·德拉克洛瓦,也不能真正熟稔色彩的巨大表现力。
  然而事实上,梵高不可能在十二月临摹真正的向日葵,因为花期已过。这幅肖像画以假乱真,把花儿绘得如梵高笔下一般栩栩如生,高更暗示出两人并非一边观察一边作画,而是透过梵高的想象来演绎向日葵。换言之,他们是以先前的《向日葵》为蓝本,并非临摹真花。
  画面赋予梵高一种恍恍然而又全神贯注的神态,高更想表达的感情,远比嘲讽复杂。两人显然都在玩味半醒半醉之间,创造力的无限激发。很难区分画中的梵高,到底是恍然如见上帝,还是仅仅被意外地捕捉到这份新手般的痴愚,也许大多数人会将两种状态混为一谈。后来,梵高评论这幅画为,像极了自己,"这当然是我,不过是精神失常的我罢了。"
  《向日葵》的遗失
  梵高的《第六幅向日葵》,原本装裱了橘色画框,绘制时期与上述同系列作品大致相同。画作一度归富裕的日本艺术收藏家山本小谷田所有,但随着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国轰炸广岛,同日,山本住所被毁,《向日葵》也一并遭到损坏。
  尽管这幅画并没有沦为广岛原子弹的牺牲品,但就在大阪空袭中,村庄被毁,它不幸正挂在山本小谷田的客厅里。近七十年后,2013年,英国艺术史学家兼美术馆馆长马丁·贝里,在研读一本讲述梵高向日葵的文献之时,于一部塞尚画作的影集里,偶得此画彩照。
  译者:PROTESTATION
 
想象经营大全赚钱大全网站目录投稿:丹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