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碳中和博弈才刚刚开始


  經济学上,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一个集体活动困境,是一个所谓的"公地悲剧",打个比方,一片草原,张家放羊,李家放羊,直到啃完了草也没人负责。其实啃完了对大家都不好,但是每个人都想多啃点。
  首先发达国家之间就会博弈,欧洲指责美国,你曾是最大的排放大户,开大排量汽车,住大房子。美国人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不准备改变生活方式。
  穷国呢?说你们大国都排了,我们还没来得及排,这就限制了。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异常天气、自然灾害频率正在增加,受害的就是这些小国,也没什么钱。等于大佬打架,受伤的都是旁边的小脑袋。而且穷国发言权有限,没人理会他们,就想让富国出点钱。
  富国一听也有道理,但是不会给钱,给钱都让你们(穷国)的腐败政府拿去买枪买炮了。
  所以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都会有这种博弈。
  十几年前,国内讨论气候变化充斥着阴谋论——你看那些发达国家发展起来了,用气候变化这样的说辞来约束和遏制我们的发展。
  但是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还没达峰,经济规模占比远远小于碳排放量的占比,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单位GDP的能耗比欧美高很多,所以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
  经过十几年,国内的政商学界逐渐达成共识:碳中和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倒逼整个经济的升级。
  即便没有这种博弈,我们自己也想用这样一个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这是一场系统性革命,不是"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量化减排,每个行业分分指标就拉倒了。
  挑战在于,人家都是自然达峰之后承诺的碳中和,美国人均GDP6万多美元,日本将近5万美元,我们现在才1万多美元。困难肯定有,当然中国有优势,比如植树造林,没想到速度这么快。
  对中国来说,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人口基数这么大,需要大量制造业——碳排放大户。
  参考数字化转型,事实证明,先做这事的企业受益了。当时拿出钱做技改、甚至系统性的生产流程改造,后来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更大。
  碳中和也是这样,如果你被动地应付,换个装备还不够。对很多企业而言,要尽可能把自己投入的钱变成减排额度。
  一批企业可能因此被冲垮,另一批将在转型中崛起。
  很多投资机构开始构建"碳中和组合"。在2020年资本市场,我们看到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是两条非常明显的产业链,资本也是非常青睐,国际上成熟的机构都在布局碳中和行业。
  最典型的是,2020年底,张磊管理的高瓴资本,以158亿元巨额投资买入了国内的太阳能多晶硅龙头——隆基股份,还用5个亿参与了上游的硅料企业通威股份的定增。
  实现碳中和很难,但这意味着产生非常牛的公司的概率非常大。
  就像小龙虾在美国是灾害,在中国就是美食。如果我们能用技术解决二氧化碳的利用,特别是大幅降低它的成本,那就是大的产业机遇。
  碳中和不是一刮就跑的风口,而是涉及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一系列技术进步,一系列发展方式转变。
  以我个人的判断,碳中和的机会刚刚开始。
 
管清友刚刚开始气候变化转型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怜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