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人以群分


  最近的网上观点争论十分激烈。让人体会到什么是人以群分:互不相识的人似乎突然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相知多年的人却突然变成了陌路。这让我想到一个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听到的东西,往往是片面的。"阅人无数"能够让我们知道真实的人是怎样的。接触的各色人等多了,就知道成功的人是如何成功的、失败的人又是如何失败的;哪些事情要靠运气,哪些要自己把握的。"阅人无数"还让我们知道真实的社会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把握机会、防范风险,而不是一肚子书生气。
  过去,"阅人无数"只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现在有了网络、交通也大大方便了、社交活动越来越多。有条件"阅人无数"的人也多了。但一个人的本性表现出来,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事情的发生或者刺激。比如,有人被抓了,你会觉得:这个人平时很不错啊!有的人突然一下子成为名人,你会觉得:好像也没有很特殊吗?所以你会觉得:一个人居然会有这么多的侧面。这次疫情也刺激了很多人的情绪。有的人会让你大跌眼镜: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看待社会比较简单,无非是好人和坏人。离开学校,才发现人的性情居然如此复杂、有这么多的侧面。在网上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甚至水火不容的人,可能都是"好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很可能却是真正的混蛋。
  其实,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里面画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人,他就善待;圈子之外,就冷淡、漠视甚至有恶意。有时候,人们觉得一个人好,很可能只是对圈子里面的人好。比如,对父母子女、老乡同学、下属领导等。但在圈子之外可能完全两样,甚至判若两人。有位政府部门的朋友曾对我提起:有个小伙子对单位里的人非常客气,但对来办事老百姓却非常凶,令她大吃一惊。
  不同人划圈子的办法,可以是地域、可以是国界、可以是种族、可以是贫富、可以是职业、可以是信仰、可以是政治地位、可以是学校、可以是专业.....
  极端的圈子有两种:如果圈子里只有自己,这个人就极端自私;如果这个圈子里的人包括全体人类、动物、甚至自然界,他就是所谓大爱。真正的大爱并不容易,要面对诸多的矛盾,要有超人的大智慧才行。
  儒家亲疏关系,画了很多圈子,这叫"亲疏有别"。允许亲亲相隐:亲人做了坏事,可以替他隐瞒。但儒家对外圈人的其实也不坏。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爱圈子外面的人。至少不要对外面的人使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外面的人如果对你不好,你可以"以直报怨"。而墨家就不一样了。墨子要把所有的人都划进来,这叫做"兼爱";自己的亲人犯了错也不饶恕,这叫"大义灭亲"。儒家的爱,主要针对人类: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很关心人有没有伤亡,却没有问马的情况。佛家则是对一些生命都要爱惜,要扫地恐伤蝼蚁命。有的对人是有爱的,对动物则完全无视其生命的痛苦。
  所有的宗教和信仰,都要求对圈子里面的人要好。儒家、墨家、佛家、基督教等似乎都是这样。但对圈子外面就不一样了。有些主张憎恨甚至消灭圈子外面的人。对此,我有个发现:对圈子外面好的,往往是从未掌握政权;不需要维持社会秩序,关键是吸引人心。对圈子外面不好的,多为政教一体;他们需要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需要恩威并重。
  网上的各种人群意见发生冲突。其实是"圈子"划分的不同、对待圈外人的态度不同。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进入不同的圈子?
  这与立场、性格和生活体验有关。
  作为一个穷人,把穷人化到自己的圈子里是正常的。如果他穷的时候,受到过很多富人的欺负,就可能会憎恨富人;如果有些富人帮助了他,就可能对富人的圈子有好感。作为一个普通人,会把普通人画到一个圈子里、把领导化到圈子外。如果他接触到的领导都非常好,他可能就会敬仰领导的圈子;如果他接触领导素质都很差,他就有可能认为领导都是坏蛋。
  家境好的人把自由和环境看得更重,家境差的人则重视平安和稳定;经济条件好的人更重视精神上的平等,经济条件差的人更重视物质上的公平.....
  这样,就导致了人以群分。但人群之间,有没有好坏呢?
  从人类的角度讲,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的幸福做出的贡献,尽量让自己开心、周围的人也开心。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人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就不错了,根本没有"博爱"的资本。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
  佛家有个观点:愚蠢和自私、恶毒是一回事。过度自私的人,一定是不幸福的,对他人更是不利。聪明人应该与人为善。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对别人好一点,自己也能收获幸福、朋友和机会。但个人能力有限,自然会导致亲疏有别。给亲人的爱多一点,这是很自然的。所谓"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对普通人来说,多一点爱,少一点恨才是正常的人格。
 
感想大全写作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