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摘要:道德情感品德结构中的条件、要素,也是德育过程形成的行为中介,在道德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对于学生在道德情感培养上的缺失需给予特别的关注,从而整体平衡道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文章从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中高学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渗透
  鉴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外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方式。而在小学中正式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德育核心课程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学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1]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内容,从广义上来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主要以"五爱"为具体的教育方向,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当前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过分的呵护,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滋生不良思想倾向。小学生正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在这时教育不及时,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小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是小学教育的关键。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方式上,仍然重视课堂说教,忽视实践教育,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课外实践锻炼,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容乐观的,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产生了一种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因此,重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兴趣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渗透教育的内涵
  教育规律指出: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内因才是最主要的。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外在的因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情感教学中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提升,让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意识性等情感领域都能得到充分提高,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良好思想意志的优秀学生。[2]
  三、情感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思想品德教育则侧重于课堂理论的教学,把学生当成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个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重视学生情感的变化,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通过教师身体力行,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好的教师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靠的不是严格的教学手段,而是高尚的师德。法国儒贝尔说过:"对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远胜于批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思想意识的养成其中一个主要的渠道就是在潜在意识下模仿形成的,尤其學生道德行为的构建,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向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化思想认识,提高道德水平。例如,在学习《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怎样去遵守交通规则,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自己的交通行为,决不能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而课下却言行不一。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愉悦生活的体验,是学生情感活跃的状态。就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来说,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强,如果在教学中机械地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地背诵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而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提问来创设情景,通过引入和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教学场景,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快速、正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情感活动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个体,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情感的激发和渗透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思想认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项内容。家长是小学生情感上的依靠,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对于一些问题和事物的看法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即民主宽容型、权威独断型、放纵溺爱型。可以说不同的态度类型决定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儿童成长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过于权威或者过于溺爱,都将对儿童的思想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小学生对于在学校学习的良好思想品行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会改变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改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小学思想品德中,我们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促进与相互提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而是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的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一生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许蕾华.小学生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实施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6).
  [2] 隋彦玲. 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01):73-74.
 
李国文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