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不想孩子一到学习就吃力从小培养这项能力


  前几天和朋友约了一起遛娃,在一块待了一会儿,妞儿忽然问对方: "阿姨,你为什么换眼镜?"
  我朋友很惊讶,她确实刚刚调整了眼镜度数,换了一副镜框,按她说的"连我老公都没发现我换眼镜了",所以觉得妞儿的观察力挺强的。
  妞儿的观察力确实还不错,比如之前外公换了一条围裙、奶奶染了头发,家里没人注意到,都是妞儿发现的。去上幼儿园的路上,她也经常会发现路上的变化,像垃圾桶换了样子、广告牌变了颜色等等。
  有好几个人问过我怎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我买过一些"找不同"一类的游戏书给妞儿玩,但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方法"并不是观察力的本质。
  观察力的本质,其实是"注意力",是孩子保持"有意注意"的能力。
  插配:狐公子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一个故事里,福尔摩斯和华生讨论什么是"观察":
  福尔摩斯问华生:"你经常看到从下面大厅到这间房子的台阶吧?"
  华生回答:"看到不下几百次了。"
  福尔摩斯又问:"有多少级台阶?"
  华生惊讶地说:"多少级台阶?我不知道!"
  福尔摩斯说: "有17级。你只是在看,你没有观察。"
  这就是"看"与"观察"的区别。"看"是被动的,东西进入了视线,但是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没有处理信息。观察的时候,我们则需要有意识地调动注意力,让大脑从"无意识状态"转到"有意注意"状态。
  人的注意力有两种类型: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比如听到喇叭响,我们注意到了车子。
  而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力的控制,才能去维持的注意力。不难理解,它不仅对于观察力很重要,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也非常重要。有些孩子上课容易走神、做作业很慢,维持"有意注意"的能力弱,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是,人的大脑是很懒惰的。神经学家马库斯·雷克利就发现,心不在焉的无意识状态是大脑的默认状态。
  当大脑经常处于无意识状态,就会形成一种认知习惯,让大脑更加难以维持有意注意。
  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看动画片的孩子,会很难集中注意力看绘本;天天刷手机的大人,会非常难以进入工作状态。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训练大脑维持"有意注意"的能力。而且这种训练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只需要在生活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帮助大脑形成认知习惯,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学习力,就"高人一等"了。
  从妞儿小时候开始,我们一直保持着睡前聊天的习惯。聊天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白天细节的问答。比如说,我会问妞儿:
  今天餐厅的盘子是什么形状?
  宝宝椅是什么颜色?
  服务员阿姨的衣服上有没有蝴蝶结?
  餐厅在几楼?
  有时是妞儿来提问,我来回答。无论谁问谁答,都是为了调动积极性,让她在生活中保持有意注意的习惯。这个方法的效果还挺明显,从一开始回答不上来,到现在,她能回答的越来越准确,甚至能想出不少非常细节的问题来难倒我。
  每个周末,我和妞爸开车送妞儿去上培训班的路上,会一起玩"找找看"的游戏。
  我们会规定一个颜色、形状或者数字,比如说,看谁能找到更多的"红色"、"圆形"或者"数字2"。
  妞儿不到三岁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游戏换成了英语,所以妞儿关于数字、形状、颜色的英文启蒙,都是在游戏里完成的。
  走路去超市或者幼儿园的路上,我们则会给妞儿安排"小小观察兵"的任务。
  比如,今天的任务是,观察我们会路过多少个红绿灯,明天的任务则可以是观察一路上会碰到几个小朋友。
  还有一个游戏叫"什么改变了",是在家无聊的时候我们喜欢玩的:
  让妞儿先观察我的装扮或者是房间的布置,然后增加、取下一个饰品,或者改变一下房间里物品的位置,让妞儿说出什么东西改变了。
  这些游戏只是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它们的原理都是用游戏的方法,训练大脑的肌肉,把大脑从无意识状态里抽离出来,提高有意注意的能力,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喜好,变通着玩。
  我和诞姐都属于不太焦虑的那一类妈妈。我们不焦虑,并不是因为对孩子没有要求、放任自流。
  而是因为我们觉得,教育的本质,是亲子关系、性格、习惯与思维。这是一切的基础。
  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未来不焦虑,是因为我们相信,有了这些基础,虽然不敢保证他们会有多拔尖,但他们的将来一定不会差。比起怎么拿100分,这些东西会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而这些完全可以在生活、游戏中,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这就好像培养注意力,最重要的还是用简单、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而不仅仅是靠某一两次的训练。
  今后,我们不仅会继续跟大家分享鸡娃时代里不同的育儿新认知,也会和大家分享更多这一类"实操"的方法。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这方面的分享,就点个"在看"让我们知道吧。
 
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友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