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庄子社会思想的积极意义


  【摘 要】庄子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重要人物,他的社会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化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遠的影响。身为落魄贵族后裔,庄子一生贫困潦倒,但他在生活中恣意潇洒、豁达随性,精神上的自由使他能够超越生活中的种种枷锁,不为名利世俗所累。他常常乐卧于树之下思考,以致达到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庄子的社会思想主要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虽然曾有学者指出,《庄子》一书中多为后世人"仿写、伪造",但总体上还是能够与其思想保持一致的。理解庄子的思想对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智慧十分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他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回归生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功近利,理性的对待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对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很多积极经验。过去,人们大多关注庄子思想中的消极的方面,本文试图体会庄子思想中的积极的方面并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庄子积极思想
  引言:
  《庄子》一书从内容来看,其中的消极思想确实不少,比如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政治上的消极避世思想,其中有些思想不能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然而,其中还有许多有关静心,养道,和谐的精神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
  一、庄子及其著作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蒙人(今河南、安徽交界)。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和孟子同一时期、稍晚于孟子。庄子原为楚国贵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庄子的姓氏原本是楚国贵族才使用的;二、《史记》中司马迁写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而在古代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要想博览群书,一般只有贵族才有这个条件;三、《庄子》一书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描写的是庄子与达官贵族的对话,我们知道,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要想对话高官相比也必定身份不低。
  庄子因为是落魄贵族,所以一生比较贫寒,有一段时间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掌管割胶的小官)i,后终生不仕。当今普遍认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思想,所以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术界称这一思想体系为"老庄哲学",道家的超脱思想在庄子这里更进一步,其社会思想更加极端,从老子的"有舟勿乘,有车勿坐"进一步提出无舟无径,鸟兽同居的社会状态。
  《庄子》一书,全书现存共三十三篇,大多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出现,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二、庄子的积极思想
  (一)体道的人生目标
  古代"道"的原意是顺着指示方向过去。庄子的终极目标就是体道,也就是体会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庄子》中讲了两个故事。鲁侯养鸟,ii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很高兴,于是把它迎接进宗庙,给它敬酒,为他演奏音乐《九韶》,还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可是海鸟却眼睛昏花,忧愁悲伤,一块肉也不吃,一杯酒也不喝,三天后就死了。庄子叹道,这是用供养人自己的方式来养鸟,哪是供养鸟的方法啊。自然、社会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它与生俱来的属性和自身的生长规律,若是没有领会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人的主观意愿拔苗助长,这样与其天性背道而驰,结果必然会无疾而终。从生活中体会万物发展之道,才能"顺其纹路,得以保全"。
  庖丁解牛,iii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奇异的是在宰牛的过程中丁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刀子刺进去的时候声响巨大,而且这些声音都合乎音律,竟然同《桑林》和《经首》这两首乐曲的节奏合拍。梁惠王感到十分惊奇,问其原因,丁答道:我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早已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这是一个技化乎于道的故事,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实践,就能掌握它的规律,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处理问题"所到之处"迎刃而解。
  我们身边的社会万物纷繁复杂,要想处理好社会群体间的关系,解决好种种社会问题,就必须找准和把握好社会的规律,顺其道行之。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庄子说,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体道",把握自身和外界生长的规律。唯有体会到天地的"大道",才能"悠悠哉游于期间",从而不受外在种种小界限的限制,使自身的天性得以保全,乃至成为"至人",浑然不知是上天安排你的命运,还是自己与天地共同生长。可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让人们在化蝶相忘的迷离中晃晃度日的,他所认为的人应该有的追求就是体会自然界的规律,体会人生长的规律,这和世界哲人先贤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二)平等思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儒家成为正统开始,中国人便被限制进了阶级的牢笼,并依靠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秩序。而庄子早就有了平等的意识,他把社会的外在界线看的很开,他说事物的界限,社会的等级无非都是内心的作用,任何道的体验之外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就好像"秋毫",或许根本就是虚幻的。他提出齐物的思想,主张淡化物的界线,从而进一步打消物与人内心的界线,这种思想和佛教的禁欲主义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佛家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力的训练来摒弃外界的诸多"色""相",而庄子是一心悟道,试与天地通存,自然轻视,看不见也闻不到世间的气味,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iv对于社会上的事物和等级,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大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谁又比谁略高一等呢。v这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和睦,社会秩序的公正,道德风尚良好的理想社会状态。如何实现人与人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呢,庄子说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vi庄子希望的和谐,就象鱼和水,人同道,自由自在,自适其适,自然而然,最后在平静中不曾体会到自己,忘记了彼此。这就是庄子思想中社会关系的理想境界,一种天然的和谐状态,如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在社会中发展,从社会中的到帮助,就好比鱼取养于池,当社会和谐时,我们很少意识到社会的存在,而每当我们看到一些弱势群体发声,就说明社会问题已经存在,社会和谐失去平衡,说明我们没有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规律。庄子试图引导人们飞越是非的泥潭,寻觅社会关系的自然和谐,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无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生态保护的思想
  除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和睦共处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时常被庄子提起,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庄子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这种仁就是人对于自然热爱,庄子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vii
  庄子看到人们对生态平衡所造成的破坏,说到:"私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viii人类的行为打乱了自然界的秩序,背离了万物的本性,自然状态不能保存,使得禽奔兽窜,悲鸟夜鸣,草木不得生长,昆虫无处栖身,万物失去生存的环境。长此以往,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看到种种人对自然的破坏后,庄子告诫世人:"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 ix正如他预言的那样,人类继续无情地破坏自然,自然也必将报复人类,使人类受到惩罚。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生存于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之中,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充满生机,社会才会兴旺进步。人与自然一旦出现裂痕,事物就向相反方向转化,自然生态的失衡,必定会影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过多的物欲的抵制也是庄子的主要论点之一,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可谓是水深火热,普通人为物质利益牺牲自己,知识分子为虚名牺牲自己,卿大夫为封邑赏赐牺牲自己,圣人为天下而牺牲自己。在庄子看来,这些行为都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x,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沉溺于俗世情欲之间,这个人就是"倒置之民",意思是,这个人因为本末颠倒异化成为了物的奴隶。他反复告诫:"不以物易其性","不以物挫其志", xi要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舍弃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保护自己的尊严。这种对物质欲望的冷静抵制,以及对自然的爱护,对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强的指导意义。
  三、庄子积极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和谐社会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在十二五规划后期,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伴随着的是社会道德的退步,科技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人常常沦为财富的奴隶甚至牺牲品。物质本来是人类创造出来供人享用的,但现在反而成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庄子的思想启发我们,人们不以物害己,不以物丧志,即不要因为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接受教育,修身修心,从而使自己不迷失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洪流中。我们可以从"齐物"做起,做到心无杂物而"心斋",这样人与人之间不争,人与社会间和谐,这样才能保全自身和社会各有机组成的天性,找到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创造更好的未来。
  (二)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随着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便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作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肆掠取自然资源,疯狂的财富积累使一部分人妄自尊大,甚至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而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枯竭,恶略的气候,遮天蔽日的雾霾给了人类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庄子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比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更高贵,万物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每一个成员。他提醒我们身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要善待大自然,不要对物质过于贪婪,不仅要有小目标,也要有更高更独立的精神追求,这样就能减少我们对物质体验的依赖,建设维护好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反哺人类。
  (三)对消除社会矛盾的启发
  社会矛盾的不断变化,社会冲突的频繁出现提醒着我们,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不平等、不协调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说教育的不平等,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隐形歧视等。我们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平等就是其中最为重要价值标准之一。庄子的思想处处彰显着一种大平等的观念,与人生来平等的西方自由主义的平等观似乎有些相似,但是,庄子主张的平等,决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拉到一个层面、符合某一个标准,而是主张个人的平等在于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身的潜能的机会上,也就是说,在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这个意义上,每个人是平等的。因而,实现了自由也就实现了平等,只有在自由的个体之间才会形成真正的平等关系。而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人才有可能实现其自由。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不仅限制别人的自由,也会使自己变得不自由,这些古老的平等思想,对启发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对消除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在过去,人们常常把关注点集中在庄子的社会思想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批判上面,人们多看到他摒弃文明进步,试图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的观点,其实这是一种无奈。我们应当看到历史并没有随着庄子的思想而退回到原始社会,而且,社会越文明,就越显示出庄子"齐物""天人合一"等积极社会思想的价值所在。庄子这样一个释怀洒脱之人其目的想必并不在于一定要追求社会倒退的非现实的呐喊,而在于它一方面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苦难,展示了文明进步中的弊病,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从人自身出发,改变自身、影响社会的操作方法,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忠告和启示。人类物质文明仍在不断的发展,庄子积极的社会思想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它超越时代的价值,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i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10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庄子》外篇·至乐
  iii 《庄子》内篇·养生主
  iv 《庄子》内篇·齐物论
  v 《庄子》外篇·秋水
  vi 《庄子》内篇·大宗师
  vii 《庄子》外篇·天道
  viii 《庄子》外篇·在有
  ix 《庄子》外篇·知北游
  x 《庄子》外篇·缮性
  xi 《庄子》外篇·骈拇
  【参考文献】
  [1]李凤飞,张大生.品读庄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05.
  [2]宁远航译注.逍遥人生:庄子的智慧[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07.
  [3]謝祥皓.庄子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01.
  [4]陈子安.《庄子》十八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01.
  [5]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2.
  [6]毕来德著,宋刚译.庄子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04.
  [7]陈宁宁.庄子十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叶玉麟.白话译解庄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02
  [9]吕叔春.庄子大智慧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01.
  [10]解光宇,丁晓慧.试论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庄子生态哲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11]雷吉振.庄子无为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
 
冯帆庄子人类思想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