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寄生虫全网最详细影评三篇


  导语:《寄生虫》是一出没有反派的悲剧,主角是一个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不慎犯下过失的寻常人,导致一连串不可收拾的后果发生,我们怜悯、恐惧,深怕稍有疏忽就会落得类似处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三篇寄生虫最走心的影评,一起看看吧。
  影评一
  我已经很多年没看过韩剧了,不过韩国电影质量还可以。今天看的这部《寄生虫》就很不错,讲的是贫富差距引起阶级固化的矛盾冲突故事。
  钱就是熨斗,可以把一切都烫平。
  贫穷就是石头,不是你背在身上而是一直依附着你。
  贫穷是有气味的。
  穷生奸计,为了活下去,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富长良心,没有生活的压力,才可以单纯的善良。
  怎么说呢,原本男主一家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工作,可以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改变心态慢慢跨越阶层,这一代不行等下一代,可是看着社长那一家离开后他们在别墅里放纵的样子,确实是穷人思维固定之后就很难改变了,一场大雨后变回原型也是理所应当。
  在我看来,社长这一家没有做错过任何事情,但是最终社长被杀死正好体现了阶级矛盾的问题。
  总之,最终结论还是要多賺钱。钱可以让人生更自由。这是世上的财富有那么几种,健康,金钱,自由的时间,幸福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精神财富内心的平静。
  没有健康,其他什么都不能长久。
  没有钱,在贫穷中快乐的生活是很困难的。
  没有自由的时间,你只是时间的仆人。
  没有爱,你的内心会空虚寂寞。
  没有内心的平静,你无法安然的享受其他的。
  不要为了某一方面放弃其他的,最好都达到平衡。
  愿你们都可以实现人生的愿景,和所爱的人一起享受生活。
  影评二
  《寄生虫》刚刚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奉俊昊称这部片为"一出没有小丑的喜剧,一出没有反派的悲剧",这部片模糊了道德的疆界,除去了好人与坏人的标签,显出我们不过都是一群寄居世上,图求生存的蝼蚁。
  过去从不吝在作品中点缀着社会评论的韩国导演奉俊昊,这次将镜头的炮口转向了贫富差距,透过一部惊悚满点的黑色喜剧,揭示了最恐怖的怪兽,正是人类自己。《寄生虫》不负影迷众望,整体节奏行云流水、气氛塑造到位;既是尖锐的社会写实,亦是警世寓言,幕后的技术水准更是一览无遗。
  电影以两户家庭作为对照,一户是窝在半地下室苟活度日的穷困家庭,一户则是坐拥山坡别墅的社会精英。两家人因为某次意外机缘而逐渐开展的互动,映照出的强烈对比和张力,也就成了这部片的悲喜剧底韵。
  10来位角色像是拼图一般,彼此紧紧嵌合地拼出了世界的丑陋样貌。虽没有单一演员有特别吸睛的戏份,但整体群戏写得平衡且完整,各个角色都面面俱到,宋康昊、崔宇植,和朴素淡也都交出了亮眼的表演。
  《寄生虫》的剧本虽然在第三段暗藏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但叙事的主轴其实是明确且单纯的。就如同《雪国列车》中低下阶层攻到火车头,却发现是一场空,又如《玉子》中独自对抗整个财团体系的小女子,在体悟真相后的黯然神伤,《寄生虫》同样也透过类型电影的框架,去讲述一个更大的社会结构问题——贫穷。
  而这次的他,没有用复杂的多线叙事、舍弃精心埋藏隐喻象征、毫不拐弯抹角地扣问着阶级流动的想象(假象)。他比过去都更加理直气壮与义无反顾,凸显了这部电影的迫切性和切合时宜。单就技术层面而言,不管是剪辑、音效、场面调度、或画面取镜,奉俊昊使出了浑身解数,各个层面都是无懈可击。在悬疑的场景,完全不需要靠音乐就让人坐立难安。
  而故事主场景所在的高级别墅,也透过镜头的移位和演员调动,将空间感发挥到极致,好似也成了一个幽灵般的角色。摄影指导洪庆彪的镜头,将黑夜中的室内场景拍得既诡谲又优美,构图中也不乏上对下的隔阂隐喻。
  由作曲家郑在日所谱写的配乐也为本片增添不少光彩。片头简单的钢琴主题曲〈Opening〉,透过增音和弦,悄悄注入一股童话寓言的奇幻氛围,让人想到《水底情深》的长笛旋律。无独有偶,这两部片也都使用到"特雷门"这个带有复古科幻感的电子乐器。
  片中除使用韩德尔的歌剧片段作为插曲,郑亦以仿巴洛克式的《The Belt of Faith》一曲,为整部片最精彩的"力争上游"蒙太奇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一段大雨夜晚的戏搭配了一曲《Water, Ocean》,当中的悲壮弦乐,则呼应了《复仇者联盟》的萨诺斯主题,追问着:我们付出了多少代价、而这一切又是否值得?
  《寄生虫》不难让人联想到今年初乔丹皮尔的《我们》。两部片相互辉映,各自拍出了深刻的"上"与"下"的永恒对立(不管是抽象构念或实体空间),也各自咏出了属于东西方社会的阶级悲歌。
  影评三
  一块奇石拽在怀里,比想象中还沉重,躺着时压得喘不过气,抱着走又让人步履蹒跚,在哪里都格格不入的它因而成为开启一切的潘朵拉盒子,有趣的是,放回清澈见底的溪流中后,仿佛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奇石,原来真正的警察看起来不像警察,医生看起来也不像医生,只要身处适当的环境里,果然世间万物皆生而平等,特别是人。
  网络上讨论《寄生虫》的文章极多,写得好的也不在少数,话题阶级、道德、仇富、狠狠赏了有钱人几大巴掌云云,虽然观赏的过程相当享受,但看完之后并没有大家口中那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或许或许,这部电影不是意在探讨阶级,而是这部电影本身就代表了阶级。
  观众眼前明白易懂的是故事,笑声收敛后那无法理解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脉络,在国家迅速成长、经济起飞之前,换个地方人人都可以拥有美国梦、中国梦、韩国梦等,只要肯拼,白手起家绝非难事,但发展到后来,整个时代与大环境却于不知不觉中渐渐迈向极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贫穷成为一种会代代遗传的癌症,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便已经决定,有些石头被人拾走收藏,有些石头依然躺在野外,各自静置于各自的阶层里。
  上承《雪国列车》的贫富对比与《汉江怪物》的家庭连接,《寄生虫》带着强烈的奉俊昊风格,荒谬衬托真实,黑色幽默弥漫其中,叙事高明运镜完美,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对白自然充满巧思,以立体鲜明的人物魅力抓住观众,以普世认同的庶民视角引发共鸣,关于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等矛盾冲突掌握的恰到好处,不带批判又透过艺术带出批判性,背后强而有力的无形社会结构撑起整个故事,复杂精妙而千丝万缕。
  导演说,这是一部没有小丑的喜剧,也是一部没有反派的悲剧。小人物从社会底层仰望金字塔顶端,将刻板印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却没有一丁点落于俗套,然而世道就是如此,想往上爬,就必须踩着他人的身体,良知与生存就如鱼与熊掌,既难以兼顾也难以兼得。
  一家四口蜗居于像是贫民窟的地下室,不停失业与数度落榜似恶性循环,只能偶尔折折披萨纸盒赚取微薄家用,每天必须忍受大白天就烂醉如泥的流浪汉在自家窗边随地小便,连无线网路都必须窝在马桶旁偷接附近咖啡厅微弱的Wifi。贫穷却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一日,儿子即将出国深造的同学搬了块石头赠与这家人,并介绍他去一户有钱人家担任家教的机会,接着开始一连串伪造学历、用尽心机的背德行为,从老师、司机到管家,进而神不知鬼不觉一步一步举家寄生于高雅别致的大宅中。
  总是常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有钱人和我们想的不一样,钱不是万能,但贫贱夫妻百事哀。穷人满是自卑、羡慕而不愿看见自己,这是他们眼里的上流世界,因为有钱,所以可以善良,因为有钱,所以高枕无忧,因为有钱,所以钞票也足以把人生熨得平整光滑毫无皱褶;因为自己被分割到了另一个区块,为求生存因此种种自私行径皆合情合理。
  许多有钱有势者眼睛长在头顶上,处处流露盛气凌人之感,但这不是奉俊昊镜头下刻意塑造的丑陋嘴脸,只见富者注重声望因此先看见了自己,这是他们眼里的自我要求:因为有教养,所以举止必须得体,因为有余裕,所以展现高度与气度,因为你我不同阶层,所以更须顾及比自己身份低微之人的感受,只要对方懂得拿捏分寸不逾底线,尽力保持客气、和颜悦色、给予信任、建立尊重、视如己出,在可容忍的范围内睁一只眼闭一只,不愿给人任何不舒服之感。但人有可能一夕致富,贵气却不会自动附着在金钱上随之而来,社长对气味的本能反应泄了底,那因穷酸而百味杂陈的气味,等到夜阑人静之时,四下无人之际,才肯暗自松口,他们与我们骨子里依然不是一路人。
  任谁都不禁想问一句,贫穷何错之有,有钱何罪之有?这也是为何管仲会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美好、良善、纯真与骨气是否真的只是生活无虞之后的特权?导演选择呈现最现实的一面在观众眼前,电影不像文学,用不着与举足轻重的道德议题正面交锋。
  《寄生虫》是一出没有反派的悲剧,主角是一个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不慎犯下过失的寻常人,导致一连串不可收拾的后果发生,我们怜悯、恐惧,深怕稍有疏忽就会落得类似处境。现在的社会表面看似人人平等、人人皆有无限可能,但真正打滚于这个世界后才发现,机会是按阶级分配的,资源也永远掌握在权贵阶层手中,既得利益者运用这些优势加倍巩固自己的权力,阶层渐趋分明,人们渐趋压抑,一天比一天容易预测,因为明天大概也不知道有这些人的存在。
  卡尔维诺,人生是一个地狱,偶尔才会想起悠远的快乐天堂,正如结局潺潺溪流底下的石头兀自躺着,隐形的巨轮持续运作、转动,日以继夜年复一年,我们在满是讽刺与暴力的结局里始终遍寻不着答案,上层者依然过着上层生活,下层份子仍只能躲回地下。
  也许很多人想问奉俊昊的艺术想表达什么?真正的艺术就是相由心生,因为艺术不会煽动暴力,只会反映现实社会,点出暴力与挫折根源。综观近期各种谈论阶级隔阂的作品,从《燃烧》、《大象席地而坐》到今天的《寄生虫》,结局不出只能诉诸暴力,但暴力只是一种原始本能,人与动物并无二异的本能,即使满身油污冲出水面,收在想像中的美好圆满当中,这滩船过水无痕的难闻死水也不会有一丝一毫流动,奋力前进却不停回到过去,在一点甜头过后注定回归一无所有,诚如胡波所写,这个从根发烂的世界某种程度而言只会越来越坏,越来越坏。
 
励志大全身心大全网站目录投稿:雪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