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蚕月风俗


  四月,是采桑养蚕最忙碌的季节,古人称之为"蚕月"。
  为了把蚕养好,这个月有许多禁忌。明谢肇捌《西吴枝乘》中写:
  "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家家闭户,官府匀摄征收,及里巷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谓之蚕禁。"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蚕事十分重视。
  据考古学家李济博士的考证,中国人至少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开始养蚕了。传说中也有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织布的故事。诗经中有一首《豳风·七月》的诗歌,具体介绍了三千年前百姓养蚕采桑的情景: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 柔桑……七月流火,八月茬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斯,以伐远扬,持彼女桑。七月鸣鸡,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装。"
  诗中写到在明媚的阳光下,女子提着竹筐,沿着小路去采摘嫩桑。也写到采桑的方法是用斧头砍去长枝高枝,把主枝留下采叶。这说明汉民族已开始把野生蚕拿到家中进行人工饲养。接着又写了如何将蚕丝纺成线,再把丝线染成色,最后拿来织布做衣裳。
  中国的丝绸在世界历史上一直有着极高声誉。公元二世纪时西方人还不知有蚕丝,直到汉武帝时,张鸯出使西域,西方人才知道有中国这一丝绸大国。从此由新疆通中亚的贸易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
  对于中国人的养蚕技术,西方垂涎已久,千方百计想窃为己有。唐玄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昔者此国(瞿萨旦那国,即新疆之于阅、和阅)未知桑蚕,闻东国(中国)有之,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踢,严救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词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崔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戒曰:‘尔致词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棉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装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遮索,惟女王帽不敢以检,遂入瞿萨旦那国。……"
  这简直像小说中的情节,瞿萨旦那王为了得到蚕种,居然打算以通婚这样的事来达到目的;而出嫁者确也照办,将"桑蚕之子"藏于帽絮中带出中国。事实上,他们的确这样做了,在和阗出土的壁画"蚕种传说图"上,旁立的侍女以左手指着公主的发髻,说明公主将中国的蚕种密藏发髻中带人和阗。文说"置帽絮中"与画中的情景大同小异,可以互为鉴证。
  蚕十分娇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精心的照料。有一些禁忌必须遵守,否则会带来蚕亡的恶果。清顾禄《清嘉录》中说:
  "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三四月为蚕月,红纸粘门,不相拄来,多所禁忌。治其事者自陌上桑柔,提笼采叶,至村中茧煮,分泊绿丝,历一月而后驰诸禁。"
  江南是养蚕基地,那里特别讲究蚕禁。一到三四月,幼蚕便从卵中孵化而出,此时怕冷怕风,特别怕香气、臭气。有这些气味,蚕触气即死,所以蚕户各家闭门关窗。如果天冷,还要在室内升火加温。幼蚕吃嫩叶,所以采桑女要细心采好桑。
  采桑也有学间,要用铁剪剪,千万不能用手折。采的桑叶不可沽露水,所以等太阳将叶上露珠晒干后方可去剪。待蚕经过三眠后,这样养出的蚕所吐的丝才会有光泽。
  蚕食叶足,喉下两颊通明,便可结茧。结茧三日,便可收集起来,煮蚕治丝了。这以后蚕禁方可解除。
  另据清郭椒伽《得园消夏录》说:
  "三吴蚕月,风景殊佳。红帖粘门,家多禁忌。少妇治其事者,拄往独宿。"
  江南女子往往未及笋(即未成年),即习育蚕,一到蚕月,她们便"独宿"。这种禁忌过于严苛,遭致一些人的讥议。如近人许志进《蚕词》云:
  "五夜留灯照独眠,蚕房斋禁太常偏。杆果借问秦淮海,个出《蚕书》第几篇?’’
  秦淮海,北宋词人,名秦观。他的儿子秦湛写了一部《蚕书》,是养蚕的专家。小诗说,让养蚕女独自五夜守着蚕房,这不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吗?我想笑向老前辈秦观,这条禁忌写进了你儿子的专着里去了吗?
  不仅养蚕有如此多的禁忌,而且收完了蚕丝还要人庙谢神。宋人陶谷《清异录》载:
  "齐鲁燕赵之种蚕收茧讫,主蚕者棒通花银杭,谢祠庙,村野称为‘女及第’。"
  "主蚕者"就是主持养蚕的女子。她们收罢蚕茧,要头插"通花银碗"去敬蚕神—马头娘娘。否则,第二年的蚕茧就要成问题。也有的是全家拜蚕神的,近人无名氏《竹枝词·祀谢):
  "新丝缫得谢蚕神,福物堆盘酒满斟。
  老小一家齐下拜,纸钱便把火来焚。"
  蚕神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般的多为女神。有的是一位女子骑在马背上;有的是女神端坐,旁立一匹骏马;还有的三女共骑一匹白马。
  少数的是男神,叫做"蚕花五圣"。盘腿端坐,长有三目(一目竖立额中),六只手,其中两只端着一盘蚕茧,另外四只手挥舞利剑,一派威风察凛的架势。
  蚕神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蚕神是嫘祖。宋刘恕《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据此可知,嫘祖为黄帝的妻子,那么这位最先养蚕的老奶奶,到现在至少有三四千岁了。
  另一说,蚕神是青衣神,也就是蜀地先王蚕丛氏。传说蚕丛氏最初是蜀侯,后来成为蜀王。他经常穿一身青衣,巡行郊野,教百姓如何养蚕,乡里人非常感激他。他的长。相与众不同,一双眼睛是竖着长的,因此能够明察蚕的生长奥秘,指导种桑养蚕十分灵验。由于他爱穿青衣,百姓便俗称之为"青衣神"。后来人们觉得他的形像太文了,于是让他长了三只眼,六只手,颇有手眼通天的意思。
  但流传最广的蚕神是马头娘。相传黄帝打败九黎之后,蚕神前来献丝以表庆贺。来者像一位仙女,披着马皮飘然而降,手捧两束蚕丝,一金一黄,献给黄帝。从此人间便以细软的丝绢取代了粗硬的麻布。这位披马皮的仙女便是马头娘。
  关于这位蚕神的故事,唐皇甫氏(原化传拾遗)一书中有一段简要记述:
  "蚕女,当高辛时,其父为邻所掠,惟所乘马在。母 因誓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之。’马惊跃急迅而去。数日,父乘马归,自此马晰鸣不肯饮琵。父问其故,母以誓白之。父怒射杀马,曝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暇然而起,卷女飞去,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衣被人们。宫观塑女子之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
  这段故事把蚕和马扯到一起,似乎有些离奇,但细想来,也自有些道理。首先,蚕头有些像马,蚕高昂着头与马首无异,而蚕吃草叶正与马同。另外,蚕善变,起初仅为一个小蚁虫,一个月左右体重可增加一万倍!成蚕茧后,竟能抽出一千四百米的长丝!作茧自缚后,蛹化蛾。这种不断的"变形"启发了先民,于是他们就幻想出马皮包女身化为蚕的传说;又因蚕由女人饲养,所以蚕神为女性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饮食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天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