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中国式亲密关系死于挨得太近


  这段时间,演员朱雨辰和妈妈引起了全民讨论。今年朱雨辰39岁了,工作上能处理好自己的大小事,生活上还能做得一手好菜,但是76岁的朱妈妈还是呆在儿子身边事无巨细照顾他。
  很多人看了后,都觉得感同身受,因为这不仅是朱雨辰的妈妈,也是大多数人的"中国式妈妈"。于是网上出现了诸多"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婚叫你妈要你结"......
  其实不仅是父母孩子,夫妻、朋友之间,越是亲密关系,越需要一点界限感。
  |父母与孩子|
  我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人生的延续
  朱雨辰搬来北京定居,朱妈妈就跟着来北京,朱雨辰去外地拍戏,朱妈妈就跟着去外地,用朱妈妈的话说就是:"南征北战,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朱妈妈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还会每天4点起床给朱雨辰炖养生梨汁,而且一定要炖一个半小时,十年如一日。
  朱雨辰上大学时,朱妈妈亲自去铺床,朱雨辰拍戏时,朱妈妈到现场去阻拦,不允许朱雨辰拍被打的戏,并且朱妈妈还干涉朱雨辰每一段恋情,因为朱妈妈要求儿媳必须在家做贤妻良母。
  朱雨辰妈妈还常常用苦肉计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爱,有一次,朱雨辰不想吃妈妈做的鸡毛菜,朱妈妈把手伸到朱雨辰眼前:"你看,我为了给你找鸡毛菜手都裂了这么大的口子,你吃一点吧。"
  与朱妈妈相似的,还有太多"中国式父母",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几乎就能反驳孩子们的所有反抗。从小就给孩子报兴趣班,即使孩子不喜欢;孩子上大学时给孩子选专业,也是为了孩子好;让在北上广打拼的孩子回家考公务员,也是为了孩子好。
  朱雨辰妈妈就坦诚地说:"我完全没有自我,我在家里就是奉献,我是用整个生命对待自己儿子的!""中国式妈妈"的"奉献",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当今有太多孩子提起父母时都说厌倦,朱妈妈的这些"奉献",也只换来朱雨辰一句:"妈!你这是要搞死我啊!"
  这是因为,父母的这些爱,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焦虑,比如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于是焦急让孩子养生;比如工作不稳定,于是让孩子考公务员;比如自己年轻时没考上大学,于是把孩子的学业抓得非常紧,一定要孩子考上大学。
  父母和孩子本身是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可是如果父母向孩子过分管束,过分倾倒了自己的焦虑,反而让两代人越来越疏远。我特别欣赏的诗人海桑,他成为了父亲后,写了一首诗: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作者尹建莉曾写过一段话:"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是啊,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却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龙应台曾提到,父母与孩子的缘分一定会渐行渐远,"有些爱,不必追。"确实,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爱,不是参与,而且陪伴。
  |夫与妻|
  亲密有间,才是最好的夫妻关系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楼下了不下车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回答者的人,有刚下班的父亲:"需要独处,疲惫不能被妻儿看到。"也有全职妈妈:"车里安静的15分钟,什么都不做只是放空,一口喘息,让我还能继续鼓起勇气,坚持到下一次喘息的时刻。"
  他们的回答,让我看到,即使走进婚姻,每个人依旧希望有些界限感。
  我看过一个素人采访,节目组丈夫,有什么隐瞒妻子的事情。下班后的丈夫,满眼疲惫靠在车座上,告诉节目组,隐瞒的事情就是每天想要到家楼下时,在车里安静坐好一会。
  白天上班他是经理,面对上司下属,忙碌一整天;下班时他又成了丈夫,面对妻子一个又一个的电话催回家,所以每天只有这短短十五分,让他能够摘下面具,还原那个真实的自己。
  当节目组给妻子看了丈夫的自述后,妻子没有心疼,反而皱着眉头着急地解释:"我希望我是可以依附在他身上的。"是啊,妻子希望丈夫像超人一样为自己挡风遮雨,一手撑起整个家,而不是"躲"在车里喘息。对于妻子而言,婚姻大概就是"自己的包袱从此有人分担,自己的苦水从此有地倾倒"。
  其实无论性别与家庭角色,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渴望幸福,喜欢和乐观开朗的人相处,没有人能拒绝快乐。即使是最亲密的伴侣,也没法整日接受对方的苦水,这就需要一点界限,一点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既能消化自己的情绪,也能给对方一点理解。
  刘若英和丈夫在婚前,一年见不到几次面,结果感情有增无减,最后走进婚姻殿堂。婚后两人工作也经常几个月见不到一次面,但是刘若英却感觉这样的距离刚刚好,既有了依靠,也能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常听人这样形容夫妻之爱:"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是啊,"亲密有间",才是最好的夫妻关系。给伴侣一些空间,不仅是给自己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也是给一点空间让自己独立。
  |朋与友|
  我们各自忙碌,又互相牵挂
  在我们日常生活,往往能看到一种神奇的关系叫"闺蜜",她们要好时无话不谈,每时每刻都在一起,可是当两人摩擦不断升级,观点不断相悖时,双方就会出现不满和诋毁。
  千年前的孔子大概预知了未来世界有这么一种关系,于是写下一句告诫:"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坛上想法完全相悖,可是当君主私下单独问对方的看法时,两人却异常一致地赞赏对方的才华和人品。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和而不同",允许对方有不同想法,却不会忘记当初是因为对方的优点才走到一起。
  我同事老李曾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上高中他有三个好哥们,同住一个寝室,打架、喝酒、逃课都玩在一起,后来老李越来越用功学习,但是同时也害怕失去这几个朋友,所以依旧天天跟他们一起玩。
  高三的一个晚上,他们决定逃掉晚自习去上网,老李也说跟着去。结果他们阻止了老李:"小李,你是能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学期你得认真学习,我们不带你玩了。"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们依旧是好哥们,无论天南海北,过年一定要约在一块,在烧烤摊聊到天亮。
  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是事无巨细地参与你的生活,更不会担心和顾虑你的"分道扬镳",而是在惺惺相惜中真诚祝愿你。
  最好的朋友,大概就是:我们各自忙碌,又互相牵挂,不用刻意想起,因为从未忘记。
  去年,我在写黄永玉先生时,看到黄永玉先生的一幅画,画上画了两只刺猬,并在一旁写下:"在这孤独的世界里,人与人的相处,就像冬天里取暖刺猬一样,太远了会抵御不了寒冷,太近则会互相扎到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最好的距离。"
  这让我想起我同学,刚毕业那会她一心想要在广州发展,可她妈妈非要让她回家考公务员,甚至叫上三姑六婆、奶奶姥姥来劝说她。她忍无可忍,铁了心节假日不回家,甚至过年都是自己去泰国玩。
  但是过了一两年后,他妈似乎看开了,不再催她回家考公务员,而是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几年我常常看到她节假日都回家,昨天我看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与妈妈的合影,她靠在妈妈肩头,阳光洒在她们发梢上,母女两都笑弯了眼。
  而她们母女俩,就像画中那两只刺猬,保持了一点距离,却更亲近。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家庭关系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