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先秦儒家善易者不占观念形成的历程探析


  【摘 要】《周易》本是一本卜筮之书,是用来判定人事的吉凶祸福。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周易》成为了儒家的"五经"之首,已经从一部卜筮之书推衍其道至博大精深的哲学之书。这个演变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周易》的成书,以及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吾观其德义"的态度,最终到战国时期荀子得出对待《周易》的批判性态度"善易者不占"。这个从卜筮到"善易者不占"的过程反应了儒家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同时也高扬了人刚健有为的精神。
  【关键词】周易;占筮;孔子;荀子
  《周易》这本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易经》,由六十四卦构成,每一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它的产生是应卜筮之需要,通过卜筮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的疑虑而满足精神的追求。二是《易传》,传说孔子作"十翼",它们的作用就是对《易经》的创造性解释,赋予其以德义的内容,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周易》这本书在在占筮向德义的转换中开创了其独特易学的义理之路,同时成就了后世的经典之说"善易者不占"。
  一、上古时期《周易》卜筮方法
  《周易》的占筮,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起源应追溯到上古时期,在那个时代人们主要是用两种方法来卜问吉凶祸福,即龟卜和占筮。在《月令章句》中是如此记载:"龟者,龟甲,所以卜也;筮者,蓍草,所以筮也"。
  龟卜,`是将龟腹骨和兽骨用工具打上孔再用火去烤,这样的话,龟壳就会出现裂纹,这就是所说的"卜",后依据卜兆的形状来判断人们所卜问之事的吉凶祸福。
  占筮,《周易·系辞上》有记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这种占筮的方法是以五十根蓍草为"大衍之数",把其中一根放在外边,不加入蓍草数目的变化为"其用四十有九",是经过四次经营得出来一个变化的数,《周易》的占筮是通过推导蓍草数目的变化来获得卦象的,然后再通过卦象而判定吉凶祸福。
  从使用龟卜到使用占筮来判断吉凶,这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进程。《周易》的筮法,从其重视对数的推理和对卦象的分析来看,能够看出人的主体性的因素往增加了一些,人的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为后来能够从《周易》中逐渐推演出了比较系统的体系,奠定了思维的基础。
  二、春秋时期孔子于《易》"观其德义"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对《周易》的转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1] 这是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这本书,且编纂了《易传》,从目前《易传》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按照传统而言,认为《周易》本来就是一本卜筮之书;另一方面认为《周易》是一本德义之书,发出了对待《周易》"吾求其德而已"的感慨之语。开创了儒家对待易学重义理,轻占卜的新路向。
  (一)孔子对《周易》使用
  《论语》有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2]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对待《周易》更加重视其卦爻辞的道德义理教育。最后一句话特别重要,认为学易的人不必去占卜,这就会给后人学易开辟了一个新路向,也就是说学习《周易》不是为了算卦,而是为了赋予它更深刻的道德意义。
  (二)孔子对《周易》的学习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这对孔子于《周易》道德意义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对采用《论语·述而》篇作为孔子学易问题的论证,在学术界也是经过几番周折的。幸亏近年来一大批考古易学文献资料的出土,尤以马王堆帛书《周易》其中帛书传文《要》篇清晰的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有力的论证: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塗而殊归者也。"[4]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否认《周易》是卜筮之书,反而以一种新的哲学的视野去研究这部卜筮之书,可以说孔子开辟了新易学,突破占筮文化原有的思维模式,将卜筮决定人事吉凶的这种随机性转向依靠人的德义处理人事的内在性,这是向人的德性以及理性因素又前进了一步,从而使中国文化上升至一个新的层面。
  三、战国时期荀子于《易》"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开辟了研究周易的新路向,在此基础上,荀子在对待《周易》的问题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康有为先生也曾指出:"传经之功,荀子为最多。"[5] 《荀子》中有多处引用《周易》和评说《周易》的内容,他对待《周易》已然达到了为我所用的境地。荀子继承了孔子"观其德义"的易学传统,并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来驾驭易学内容,更加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掌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并能够造福人类。
  (一)荀子引用《周易》的相关内容
  在《荀子》一书中直接引用《周易》的经文,比如在《非相篇》有: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行安之,乐言之。……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君子之于言无厌……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荀子引用《坤》卦六四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荀子对腐儒的直接批评,意为做人要谨言慎行,省得招致祸患。
  (二)荀子评说《周易》的相关内容
  荀子的文章中直接论说《周易》的,现在只找到一处:"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大略》)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是:对《诗经》有深厚了解的人不会到处夸耀,对《周易》有深厚了解的人是不会执迷于卜筮,对《礼》有深厚了解的人不会由人辅佐,就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已经和这些经典相通了。
  通过荀子引《易》说《易》的相关文献,可知荀子对《周易》既继承了孔子的态度,且、又深得孔子"观其德义"的儒家人文易学宗旨,同时在其"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之下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张掌握自然社会的规律以造福人类,这对于"人的发现"这一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儒家易学思想的又一进步,是"善易者不占"这一命题带给我们的重要反思。
  "善易者不占"的观念的逐步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周易》从一本占筮之书发展成为一部具有哲学高度的巨著,正是反映了人们由祈求神灵保佑到逐渐的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轨迹。这也从一个侧面昭示出占卜意识相对弱化,人类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并且实现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并且易学特别强调刚健奋勉的大有为的精神,认为刚健而大有所为,富有理性而深长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如此,才有望实现人在整个大宇宙环境下的主体作用和人生必然之一切,而"善易者不卜"的观念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 中华书局,1959
  [2][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刘彬.帛书〈要〉篇校释[J]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09
  [5]康有为全集: 第二集 [M].上海古籍出版,1990
  [6]李学勤.帛书《周易》与 荀子 一系《易》学[J].中国文化,创刊号
 
王彤周易荀子孔子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