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儒家隐逸思想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而也是有着一些与常人不同的隐士,他们不热衷于功名,偏偏喜欢绿水青山的日子,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从而,在说起陶渊明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一个,喜欢清静,不喜好功名的形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总有着一些人,他们很有能力,安邦定国并不在话下,只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昏暗,或者是时局动乱,而选择不出世,隐居于山野间,便成为他人之嫁衣,就好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就在所做的著作《出师表》中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说起隐士,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大爆发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诸子百家,所提出的思想、流派数不胜数,而说起隐逸,最为贴近的,便是倡导无为而治的道家。
  他们倡导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这一观点其实很有道理,顺应自然的变化,确实有利于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就好比汉初时期的盛世,"文景之治",就是无为而治所带来的,而道家的学子们既然倡导无为而治,那么隐逸自然就是他们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而对于隐的智慧,并不仅仅是只有道家一家,最为著名的儒家也对于隐的文化,有这自己独到的见解,说起儒家,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它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们的思想核心,是民心者得天下。
  而"入仕"则是他们,最热衷的一种方式,孔子在《论语 泰伯》片中曾说过一句话,叫做"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其实这就包含了儒家的隐逸思想,而我个人认为在《论语》中,还有一句与这句话交相呼应的一句话,那句话就是《论语 子张》篇的一句,学而优则仕,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儒家典故《论语》,来探讨一下儒家的隐逸思想。
  儒家的隐逸思想观念
  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在春秋时期,名义上是尊重周天子,但其实,此时的周天子早已经成为傀儡,没有了任何权利,各路诸侯无一不想取而代之,实际上的尊卑、君臣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
  而孔子则一生都在致力于解决各国各国纷争,光复周礼,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天下,遗憾的是,孔子为此奔波了一生,却都徒劳无功,而儒家提出的有道则现与无道则隐,其实就是对隐的一种观点和态度,儒家所倡导的隐逸思想,其实是与儒家的道而紧密联系,甚至说是源于道,儒家的现与引隐,更是与道相关,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什么是道呢?道就是当今的时局,如果当今的时局太平,又或者是比较适当,那么作为儒家的弟子们,就要积极出仕,用自己思想、能力来保护一方百姓太平。
  而若是时局动乱,或者是不太平,那么他们就归隐起来起来,等待出世的时局,所以说,儒家的隐逸思想,并不是同道家一样,贴近自然,无为而至,也不是像世俗隐士,诸如陶渊明那般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远离官场、尘市喧嚣,独自在一个山野间生活着,而不管世间疾苦,只顾自己。
  在儒家,从来就没有归隐的这个观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如今的道,忠君报国,为社稷开太平,为百姓谋福利,才是他们的观点,并不是所谓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儒家所倡导的隐,则可以称之为是一种等待,所以儒家的隐逸思想更可以概括为:不赞同隐居不问世事,而是隐居学习,磨练志向,未以后的出仕而打下基础,孔子也曾对贤者在乱世中的四种隐居之法做了一个排名,依次为:避世、避地、避色、避言。
  除去避世之外,"避地"指的是:为逃避困难而改变住所而逃避,避色,则是为远离诱惑,远离危险而逃避,而避言就更差了,避言是为了逃避人言可畏,逃避人们的指责而逃避,从而可以看出,境界最高的,是贤者的避世之隐。
  同时,元王子也在其作品,《误入桃源》中写到道:"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由此可见,无论是孔子,还是元王子,又或者是其他的那个子,在他们的眼中,避世才是君子之所为。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隐,并不是在人烟稀少的山野间,而是在遍地是人,尘世喧嚣无处不在的市,而隐逸,也不在于地,而是在于一个人的内心,由此看出,孔子主张的隐逸思想,是品质的高洁和行为的超逸,而不在于生活环境是尘外或民间。
  而我个人,对于孔子所主张的隐逸思想的概括,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半隐",时局动荡,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就选择将自己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而这个地方绝不是山野,而是尘世间,诸如《雍正王朝》中的乌先生,而隐起来,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极学习,又或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来为当今天下心存善意的有能之辈出谋划策,从而使得天下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不得不说,儒家所倡导的隐逸之道,可以说是开辟了另一种,有别于传统的隐逸之道,而这个想法的提出,也为后世的仕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归隐方式,为我国的隐逸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儒家对于隐逸的看法
  而说完了儒家的隐逸之道,那么接下来自然应该谈论到儒家对于隐逸之道的看法了,其实,儒家对隐逸之道的看法可以说是比较中肯的,道家的隐逸,可以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而儒家的隐逸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处世的方式。
  之前曾经说过,若是时局动荡,他们就会选择另外一种方法来静观其变,或者是为政治、百姓提供帮助,纵观历史上的孔子,孟子等儒家圣人,他们终其一生,其实并没有达到多大的作为。
  可以说,儒家开创者-----孔子的仕途甚至还不如他的徒弟子贡,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而成才者约八十二位,或许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孔子并不适合入朝为官,更适合当一名学者、老师,然而懂得历史的也知道,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放弃对于国家政治的付出自己一生的抱负、理想。
  从而可以说,儒家的隐逸,更多的也是一种逼迫于现实无奈的方式,可它对后世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的好处,儒家所开创的这种隐逸方式,直接为后世的仕人们开辟了一种新的,关心政治的途径。
  或许儒家的隐逸之道,相比于道家显得要浅上许多,然而它却比道家所倡导的隐逸之道,更具实际性、大众性,而恰好这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所以身为儒家弟子,若要贯彻儒家思想的精髓,那么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脱离仕的约束。
  也不可能像墨家那样劫富济贫,他们所倡导的一切都是在合理合法,忠诚君王的约束下而进行的,就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
  若是世道太平,那儒家子弟出仕为官,要为天下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担忧努力,选择隐则要要为母国的安危发展,君王的安全、是否吃好、睡好,而担忧,所以才会进亦忧、退亦忧,这就是儒家隐的智慧。
  儒家式的隐逸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而儒家式的隐逸,就好比是三者中的莲花,牡丹的光鲜亮丽,泛指当朝执政者,掌权者,然而谁又能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肮脏呢?
  而菊被称为隐逸者,一想到菊花,就会想到晋朝的陶渊明,他成为了一县之父母官,然而仅仅当了不足两个月,就辞官而去,选择来到荒野山村,成为一名农夫,或许在人的角度上,他淡泊名利,值得人们敬佩,然而,从时代背景来看,这确实不是大丈夫所为,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怎能不为黎民百姓,而尽自己的努力,偏偏要去做一个逃避现实的懦夫。
  而莲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从不逃避现实,而是为心中的信仰而努力着,又不像当权者那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表里如一,出淤泥而不染,没有任何事能够改变他们的内心,像孔子、孟子,他们都堪称是同一个子,这个子就是君子。
  孟子也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就是儒家隐逸思想中的无道则隐,即便是无道,他们依旧为政治以及苍生而努力着,这就是儒家隐逸思想中的智慧。
  总结
  百家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儒家也当然是如此,诸子百家的思想经过百余年的斗争,最终儒家思想战胜了其他流派的思想,成为了诸子百家的胜者,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为,承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从而开始了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2000余年的时期。
  直到民国建立,儒家的正统位置才被替代,可这却并不是说儒家思想就是错误的,如今,世界上的孔子学院约有2000余家,更有甚者,提出半本论语治天下的道理,从自然是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以及博大精深,否则它又怎么能够引得世界各国人民争先恐后地研究呢?
  同时,纵观百家的思想,儒家思想也是最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政权,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戴,只有得到人民的承认,他才能够真的坐稳这个地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从而,历朝历代的明君,他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都是因为当时他们进行的一些举措受到了人民的拥戴,这就是儒家思想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儿,同时纵观全文,对于隐逸思想,道家将他奉为精髓,但其实儒家也存在这种隐逸的思想。
  然而他却并不占据儒家学派众人的内心,相比于无道则隐,他们期盼着的更多的是有道则现,只有有道,他们才能够为世人做一些贡献,为天下百姓苍生的幸福生活出一份力,让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谈论起诸子百家的思想,其实,儒家在最后能够成为百家中的圣者,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墨家人的思想太过于理想化,不适合这个尘世之中,花花世界,他们的思想,是人人脑海中最向往的世外桃源,却是美好,可却忽视了人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着勾心斗角,而道家的思想虽然顺应自然,然而无为所带来的效果却实在是太过缓慢,时代的发展在于人的思想,时机不会等人,太过于顺其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从而,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一种人的生活态度,万事不藏于心,不显于神,不行于色,法家的思想,虽然被现代社会所采用,然而,他的思想太过于先进,适用于当下,却不适用于千年之前,封建社会,是一个人的社会,而秦朝就因为严苛峻法,最后二世而亡,唯有儒家,他所提出的民贵君轻,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最符合那个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得到人们的推崇,永远的心怀天下,永远的为天下威望而努力奉献着。
  而无道则隐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无奈,一种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他们的社会责任心注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的隐士,所以纵观历史,那些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其实总是有着儒家的身影在背后为默默努力着,为世人做着贡献,所谓的朝隐、半隐,这就是儒家"隐"的智慧。
 
文化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