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学习到底有没有快乐可言


  近日,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对"快乐教育"进行了批判,并言之凿凿地说:"请严肃地告诉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
  学习到底有没有快乐可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向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第一章,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运用它,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讨论学问,不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君子所为吗?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应当是一件十分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复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导向学习快乐的直接诱因。有的学生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课下不善于复习,所学知识隔三五天后就忘得一干二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复习时间,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课下复习。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所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内部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知识是有连续性的,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时自然就产生了学习障碍,于是越学越困难,越学越不会,厌学情绪就产生了,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实证明,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会不会复习,有没有良好的复习习惯,常常是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分水岭。有了良好的复习习惯,学生在后继学习中,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快乐。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数学公式、定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具体问题时却束手无策。知识只有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学习就成为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再次,要让学生知道,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礼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而相启明也。"孔子之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就是朋友们在一起研究、探讨学问的乐趣。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参与,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学习是个体参与真实情境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培养参与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及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课程改革倡导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其出发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达到共同切磋学问、探究问题、优势互补、相互提高的目的。
  学生学会了复习、应用和讨论、对话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的理解是:当别人还不了解你的观点,在学习上与你发生矛盾时,你不要过多地怨恨人家,要学会主动与人沟通,化解矛盾,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风范。
 
学习方法快乐教育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