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张宝蕊咨询师的身份


  文章作者:张宝蕊
  文章内容转自"武汉心斋"微信公众号
  大概很少人会用"身份"来形容心理咨询师、辅导师或治疗师,因为多半的书本或学者专家用的是"角色"(Role)。从我20几岁开始学习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开始,我就在挣扎,我是一个角色呢?还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又如何成为"专业"的人呢?
  每次上基础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什么是"角色"?很多人无法很具体的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就再问:"咨询师的角色是什么?"这样就比较具体。一般而言,同学多半会说:"要能爱人,要有专业知识,要心理健康,要有同理心,要善良,要真诚,要有同理心,要能够聆听他人,要有解决他人问题的能力,要有耐心,要…。" 我又问:"那么,当你在与案主谈话而生气的时候,你能不能告诉他你生气?或是案主很伤心得时候,你也很难过,你可不可以哭?"答案往往是,"不可以。""为什么呢?"我紧追着往下探讨。
  "因为,咨询师是专业的人员,要有专业的素质,所以不可以告诉案主自己的情绪"。如此说来,咨询师的确是个"角色",不能容许真实的自我出现。
  Webster字典中对角色的定义是:A part or character to be played by an actor, or proper or customary function: the teacher"s role.
  中文字典解释:有才具的人;或是,演戏剧的人。
  从字典的解释看来,咨询师似乎是有"扮演的成分"。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要用"角色"来形容他的专业呢?而且,当咨询师有真实感受和想法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表达呢?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与许多专家交谈并在实践中多次观察咨询师的表达后,我理出了几个原因:
  1.害怕被案主所影响:
  没有一个案主会在活得好好的,快快乐乐的时候跑到咨询师这儿交费来分享他的喜悦。多半来咨询室的案主都是面对到很大的痛苦、挣扎、焦虑,或是困惑、无助、无望等负向的情绪与思想而来的。他们来到咨询室,是有目的的,或是寻求了解,得到帮助;或是想得到一些指点来解除自己的困惑;或是释放自己的压抑与难过痛苦的情绪。总之,他们带来的能量会是负向的、不舒服的、沉重的。
  很多的心理学家及心理专业者,称案主们所带到咨询室的是"心理垃圾",在很多的课堂上或心理杂志上,也可以看到这个名词。我初次听到此名词的时候,非常惊讶,因为我从来想象不到案主所分享的东西会是"垃圾"。我们先不提回收垃圾,仅仅是垃圾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刺耳的。
  我常常问那些学习咨询的人,为什么要用这个名词。他们回答说,这样他们就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这些负面能量的影响。其实,懂得心理的人很容易的就可以理解到,当一个人想要自我保护的时候,他已经受到了影响。此时,要筑起保护墙,已经来不及了。"污染"已经产生。这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这里,我不去深入,以免偏题。当然,面对着对于负面能量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不用真实的表达自己,用一个"角色"来切断咨询师的真实投入,那么咨询师所受到的影响就会减少很多。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咨询师的专业立场,就得与案主"划清界限",用一种非常"冷静"与"客观"的态度来处理案主的问题,而不能有自己的情绪、行为及想法的表露。
  2.受到医学模式所影响:
  由于早期的心理从业人员都是心理"医生"及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是有医师执照,受了医学的训练的人,而心理治疗师虽然没有医师执照,但是也是受过专门的"治疗"培训。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病理学"上,将案主统称为"病人",所以他们是在"专家""权威"的地位上。为了不让病人们将他们当成"朋友",也避免所谓的情感转移的发生,他们至今认为维持"专业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专业角色,就是与病人保持冷静客观的距离,不可以对他们有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态度,一定要冷静以免干扰了治疗的关系而影响了效果。用我自己的经验来做例子吧!
  当我在上第一个研究生课的时候,由于学的是心理辅导,每一个学生都被要求去见学校的"心理咨询师" (counselor)或是"心理治疗师"(therapist) 或是"心理医生" (psychiatrist),我们学校什么流派的心理专家都有,而在美国,除了心理医生是专属于"psychiatrist"的名词之外,其他的都是混同使用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师、治疗师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甚至有些心理医师也融入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当然,这些是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的中、后期发展,此处无法展开谈。让我言归正传。那时,我也不认识谁比较好,所以随便找了一位。一进到他的咨询室,整个气场是冷的,他的冷静与距离感让我浑身上下不自在。他用那没有温度的声调,将我当成一个"物"来审视,来检查。他绝对的专业,可是我却非常的不舒服,然后,很快的结束了这个会谈,之后,我再也没有回去了。从那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是"专业角色"?
  当我念博士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几位所谓的"精神病人"来我们的教室,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最不喜欢心理医生"。我们问他们原因,他们说,"他们都很‘专业’,但是却没有‘人味’"。与我经验是很相似的。
  其实,我们人类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中,那个人没有点小问题,或是大问题?有心理问题其实是正常的。我见过太多的错误诊断或是过渡诊断的案例,我就想,如果我们不要那么将"专业角色"看得那么重,也就是说,不要仅仅用"病理"的角度来看"案主",而用"人性"的角度来与案主交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会不会有更有效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的原因。
  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客观地观察与作了许多的研究调查后提出,"专业角色" 应该变成"专业的我",并且要同"个人的我"整合起来(Shulman,1992)。一个专业的人,绝对不可以是"扮演"一个角色,而应该是"真实的我",当然这个"我"首要条件就是要达到专业要求的人(professional self),比如,专业的知识、对人的亲和、不判断的态度等等。但是它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要具备的专业素质。至于"个人的我"(personal self)的重要,是源于"案主"们实际上的反应与要求。他们觉得当心理专业人员能够表达出他们的人性--有情绪、有受伤感、有需要,他们才真实,他们才能够体会案主的经验,了解他们的感受;当咨询师能够有勇气的分享自己,能够开放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让案主知道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时候,案主觉得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因为他们与案主是在同一条船上
  。
  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那我什么时候展现专业的我,什么时候表现个人的我?"其实,这两个我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都是"我"。过多的"专业的我",很容易就回到那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过多的"个别的我"又会变成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案主的人。二者皆不可偏废。重要的是咨询师的"自我整合"才不会"分裂"而造成自己与案主的困扰了。
  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容易的专业,它必须是一个常常"觉察自己""改变自己"并且不断"开放与成长"的发展的人;他必须是自然与真实的人;他必须是有很强的专业素养不断进修的人。否则,害人害己。
  【近期课程】
  《人本/超个人心理辅导培训基础班》
  导师:张宝蕊、梁学东
  时间:7月2日-5日
  专注、聆听、同理心是深层沟通的心法,是基本而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技巧;经由理论分析、实际操作与演示的紧密结合,助你走进自我探索的心灵成长及助人之路,欢迎报名参加,期待成长之路与你同行!
  《戏剧与内在成长工作坊》
  导师:大卫 · 安德森(David Anderson)
  时间:7月31日-8月2日(初阶班)
  8月3日-4日(进阶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剧中的主角,但我们常常在自己的舞台上迷失了,失去了焦点,散乱和分裂地活着。由美国戏剧大师大卫•安德森带来的《戏剧艺术治疗工作坊》,将通过一系列即兴表演的活动,带领我们唤醒专注力、自发性和创造力,激活内在那份充满新鲜、好奇和跃跃欲试的能量,体验鲜活的生命。
  咨询请电:15902030727张静
  ~这里是心灵的家园 你值得被关爱~
  欢迎关注我们
  普及心灵成长知识
  提升亲子、人际间的关系质量
 
心理大全身心大全网站目录投稿: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