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本文从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的视角,借鉴浙江成功经验,以武隆区为例,从尊重乡村为本、保护传承为要、核心价值为魂、群众需求为标、乡土人才为主、文旅融合为题等方面,对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进行探析阐述。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一、武隆乡村文化现状及问题
  一是乡村文化阵地不足。除了村民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室外,大多没有固定的文化展示和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中心(室)、文化广场等现存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同時,部分人口相对集中村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而经济落后的村群众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就较为落后。
  二是乡村文化氛围不浓。轻文化重经济的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部分领导认为搞文化是做虚功,费钱费力,不容易出成果。缺乏经费保障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标准等文件指导,大多数村文化氛围不浓,对村志、村史、村荣、村文没有进行挖掘、提炼和展示,无文化长廊,标语、展板、专栏等。
  三是乡村文化人才缺乏。大多数年轻人外务工导致乡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缺乏,没有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大多数村除坝坝舞队以外,乡村书画队、腰鼓队、摄影队、戏曲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团体较少,群众参与度不高。
  四是乡村文化活动单一。文化发展方式和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更多的局限在一般性"吹吹、打打、跳跳"等小文化范围内。部分村除了偶尔举办运动会,少数村民自发举办"农民春晚"外,全年基本不自主开展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
  二、推动武隆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守住乡村文化的"根"。一是要以乡村为根。复兴乡村文化,最要紧的不是彻底否定,而是发现、维系和恢复乡村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二是要以农民为本。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 才能挽回乡村的衰败,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也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应该对乡村怀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在尊重和理解乡村与农民的前提下,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建设。三是要以地方为宜。由于各乡镇、各民旅、各村社的乡村文化各具特色,文化传承、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应当鼓励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鼓励多元化、多样化的特色乡村文化,万万不可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二)活化乡村文化的"形"。一要挖掘保护,让乡村文化显出来。组织深入开展1次乡土文化资源普查,形成乡村文化资源名录,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抢救或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传承人和生产性保护基地,努力把传统文化的根留在乡村。二要活化传承,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加大对以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遗址等为主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在各村规划建设文化长廊,提炼展示各地乡村文化。建设非遗展示场馆,充分展示鸭平吹打、后坪山歌、木叶吹奏、薅秧号子、平桥耍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耕文化、盐文化、手工造纸术、榨油技艺、剪纸技艺等民俗体验及农耕文化体验等融入乡村旅游,使乡村文化变活。三要除旧革新,让乡村文化优起来。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存在于乡村的封建、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邻里间"望人穷"的小农意识,贫困户的"等靠要"意识等,要敢于破除和改造。要坚决抵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三)激活乡村文化的"魂"。一是重塑乡村核心价值。要充分利用新时代讲习所等载体,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二是建设乡村公序良俗。要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以"孝、贤、洁、序"为重点内容的公序良俗建设。试点举办"开蒙礼""祈福礼""成人礼""重阳敬老礼"等传统礼仪活动,将家国情怀融入礼仪活动。三是推进乡村治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把《黄氏家训》等普通村民都乐意共享、与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出来,通过激活乡村自有的文化内涵来动员人民,形成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助推德治、法治与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四)打通文化共享的"路"。一是在硬件上,要秉承"记得住乡愁"这个主题,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坚持"建管用"并重,建议学习浙江先进经验,在我区试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力实施"网络进村"工程,建设电子阅览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让农民通过互联网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在软件上,要大力推动"送文化下乡",开展城区社区与农村开展"文化结亲",文联下属协会与农村"文化结对",扶贫集团与贫困村"文化帮扶"等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田间地头,把精神食粮送到群众家门口,用优秀的文化供给提振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五)聚集传承文化的"人"。一是招聘一批文化人才。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建立吸引文化人才制度,吸纳村干部、乡贤、文化骨干、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管理中来,同时,依托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二是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建设大山深处的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培育打造"百个乡村文艺队",大力发展乡村龙狮队、书画队、腰鼓队、摄影队、戏曲队、合唱队、舞蹈队等。三是培训一批文化人才。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建设"十个乡村文化培训点",分片、分镇、分村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六)增加乡村文化的"值"。一要开发优秀乡村文化创意产品。抓住"乡愁"和"乡情",发现和整合具有武隆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间歌曲、民间习俗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深耕根植于本土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推出一系列亲民时尚的衍生乡村文创产品,从产品的定位、创意、包装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武隆味道,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二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只有与旅游相融合,才会产生叠加效应。深入挖掘武隆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寨等的旅游价值,突出"乡愁乡情",结合武隆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在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和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挖掘乡村文化,开展"一点一品"的乡村品牌文化建设,新增打造一条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吕建明振兴乡村文化职场阅读阅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翠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