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黄宗江老人有哪些长寿的秘密


  黄宗江老人有哪些长寿的秘密呢?他读过大学,痴迷演剧,当过水兵,写过剧本、文章,还做过文化使者。曾出版散文集《卖艺黄家》、《花神与剧人》、《你,可爱的艺术》、《小题小作》、《读人笔记》等;曾创作《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柯棣华》等电影剧本。
  传奇经历 艺术人生黄宗江1921年生于北京,父亲是留日学电机的洋翰林。后来在北京电话局做工程师。在黄宗江记忆中,父母从小就带着他看戏,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黄宗江10岁时就写了一个名叫《人之心》的寓言剧,并在当时的《世界日报》上刊载。1935年黄宗江考入有着悠久演剧传统的南开中学读高中,开始在校内登台演出,展示出了才华。当时,许多角色需要男扮女装,黄宗江就经常扮演女角。所以有人把他和周恩来、曹禺一同称作南开的三大"女演员"。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读书,但是对当时的黄宗江来说,已经把演戏放在了首要位置。
  1940年的冬天,19岁的黄宗江为情所困,中断了在燕京大学的学业,只身前往上海,投奔向往已久的"抗日孤岛"上海的进步剧团。经有过一面之缘的黄佐临介绍,黄宗江考进上海剧艺社,走入了真正的戏剧团,并很快站稳了脚跟。不久他又加盟了黄佐临组建的上海职业剧团。
  1946年秋天,黄宗江又一次走入燕京大学校园,过起了一边写剧本,一边读书,也一边谈恋爱的生活。
  在此期间,黄宗江结婚了。可是这是一次并不幸福的婚姻,最终还是离婚了。
  这次婚恋的失败,使黄宗江再次出走上海。他最终未能取得燕京大学的毕业证书。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他的写作,《大团圆》终于还是完成了。在一个多难的岁月里,"大团圆"就是不团圆。1948年,黄宗江的《大团圆》大获成功。这是黄宗江第一个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改写了黄宗江的后半生。他从演戏转为职业写作。
  1955年,黄宗江调总政文化部创作室。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1964年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赴越南南方前线,1966年回国。
  1953年,历经了7年多周折,胡石言、黄宗江编剧的《柳堡的故事》终于由八一电影厂摄制完成,与观众见面。那个年代,描写红色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是银幕上的宠儿。《柳堡的故事》大胆地开始在新中国战争题材影片中进行了描写爱情的尝试,影片备受欢迎。片中插曲《九九艳阳天》至今仍广为传唱,黄宗江的名字也随着这歌声不胫而走。
  就在《柳堡的故事》成功之际,黄宗江也收获了爱情的果实。1956年,多情的黄宗江又狂热地爱上同龄军人阮若珊。阮若珊是一位早在"12.9"时期就投身红色革命的革命者,认识黄宗江之前已离了婚,带着两个女儿,在黄宗江万言情书的重火力进攻下,她接受了黄宗江的爱。1957年,同是36岁的黄宗江和阮若珊喜结良缘。
  与阮若珊的结合,使黄宗江找到了一个安心之所。1958年,总政创作室解散,黄宗江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阮若珊也转业到中央戏剧学院任教。他们在北京有了一个家。黄宗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海魂》和《农奴》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黄宗江成了新中国著名的剧作家。在将知识分子归属资产阶级名下,对出身和历史层层审查的政治氛围下,黄宗江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黄宗江终于未能躲过文革的劫难。1964年,他前往炮火连天的越南南方,出生入死,创作了一部自以为是立下了战功的话剧剧本《南方啊!南方》。不料,这个剧本成了"林彪委托江青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里记载的批判靶子。
  黄宗江被打成反革命,并且一度被发配到甘肃天水。当文革恶梦结束,黄宗江和阮若珊都已年近花甲,人生一段壮年时光被浪费掉了。黄宗江重新拾起了笔,又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柯棣华大夫》、《秋瑾》等作品纷纷问世。他还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讲学。认识黄宗江的人都会感到他是一个充满活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人。但是5年前老伴儿阮若珊去世,却使黄宗江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几十年来,黄宗江一直精神十足地活跃在中国的文坛、影坛、剧坛、视坛,是一位众所公认的杂家。不过最让黄宗江恋恋不舍的,还是登台演戏。
  生活习惯顺其自然生活中的黄老每天午休后去距家不远的莲花池公园散步,在这绿树成阴的环境下,打一套自创的"黄氏太极拳",一套拳下来需一个半小时,出汗为止,然后散步回家,再饮一通透茶,要喝透,多为绿茶。黄老患有糖尿病,但他该注意的事注意得很好,不背思想包袱。
  谈到自身的锻炼和保健,黄老说:活到了这个年纪,要顺其自然,吃好、睡好、适当运动是每天最基本的事,因为它是你活着的保证,如果没有了生命就一切无从谈起了。
  饮食"吃胆包天"黄宗江自认为是个喜吃、乐尝且"吃胆包天"的人。他认为:吃既是一种艺术,又是科学,岂能不竭力追求艺术科学的精确,各门艺术的规律无不可应用于美食学上,诸如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造,普及与提高等等辨证的关系无不可应用于此道。
  他的女儿丹娣说:"有人问我爸爸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好吃’。不错,好吃是爸爸的一大特点,并且确实颇有研究。爸爸声称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他认为各门艺术总的规律无不可应用于美食学上。因而,他对吃的讲究与对艺术的见解,有如此之多的相通之处。了解他的吃品,也就如闻他的艺品,如见他的人品。吃东西,爸爸从来主张尝百味。凡是能吃的,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尝一尝。爸爸这辈子跑过不知多少地方,北国、江南、戈壁、高原,亚、欧、拉、美,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这些地方,便也都留下了他的‘嘴’迹。"
  多年来,补品、补药与黄老无缘,有人送来他就放在书架上,束之高阁或再转送给其他的朋友,目前黄老遵医嘱服一点维生素片,"是混合型的,经济又实惠,利于吸收且没有副作用,不像补品那样包装奢华,吹嘘得那样有功效,不像补品那样让老百姓吃不起,但就是比补品强。"
  黄老不无幽默地说,在吃上不妨多元化。不拒绝传统饮食,可以批判地吃,发展地吃,既继承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不排斥外来饮食文化。他说,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中国人过去的膳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蛋白质较少,不太科学。蛋白质的摄取,不仅量要足,质也要优。谷物蔬菜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不如动物蛋白质,但从防高血压、冠心病来说又优于动物蛋白质,所以吃应当多元化。
  黄老说:"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也是一门艺术,是视觉与味觉的艺术。中国的烹饪就是仰仗着各种食物颜色的搭配和味道互相调和的艺术。我虽然很爱吃但绝不挑食,天下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不能吃外,凡是能吃的,我都敢尝敢吃。"
  无惧无畏的生死观黄老今年整85岁,农历十月初四的生日。他说:"这一天也是我老伴的祭日。有一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小鬼来缠。’或者说‘自己去!’我绝对不会这样主动。如果有小鬼来缠,我向一个朋友学习,他一向喜欢‘做秀’,爱说八国语言。如果来的是中国小鬼,我就说:不!不!不!如果来的是英国小鬼,我就说:No!No!No!如果来的是法国小鬼,我就说:Non!Non!Non!俄罗斯的,我就说:Hem!Hem!Hem……我不去,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完,我还有情未了呢。"
  主动有为的老年观步入晚年的黄宗江,不但足迹遍及全国,还走向了世界。他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出任国际电影节评委;他在美国用英语表演话剧《家》的片断,他和英若诚联袂用英语表演的昆曲《十五贯·访鼠测字》等,更倾倒了美国观众,令"老美"们赞不绝口。为此,黄宗江又多了个头衔——"文化大使"。黄宗江是一位大才子、大学者,然而他却以"艺人"自诩;他对自己过去的成绩,自谦为"昨日黄花"。之所以虚怀若谷,为的是追求自己终生所热爱的事业。有朋友还赞黄宗江"老年不识愁滋味"、"八十不称老,九十年尚小"。桑榆暮景更精彩!
  长寿要做到"七伴"黄老认为人除了吃还要有好心情,根据他的谈话我归纳之,要想长寿就应该做到"七伴":
  寿与众伴。与众为伴,远离孤独的人,生活充实,有安全感。群体生活可以使自己充满信任、爱心和友情,有利于保持心理和生理平衡。
  寿与动伴。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扫地、登楼、打太极拳、户外散步等,利关节、丰肌肉、通血脉、延缓脏器组织的衰老。
  寿与艺伴。即使身上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也应培养艺术爱好,如琴棋书画、集邮、栽花、养鱼、养鸟、垂钓、摄影等,以养性怡情,增添生活乐趣。
  寿与绿伴。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常到绿色环境游赏,呼吸新鲜空气,常吃含叶绿素多的蔬菜,是长寿秘诀之一。
  寿与笑伴。笑是人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一种美好的心情比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长寿的人几乎都是平生喜笑、乐观豁达者。
  寿与德伴。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一个忠厚仁慈、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寿与美伴。"老来俏"有益身心健康。老年人讲究一点穿戴、仪容之美,可增添愉悦感、自信感和满足感,平添几分青春活力。
  通过本站小编的介绍,黄宗江老人有哪些长寿的秘密大家都清楚了吧,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老人安全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可以保证老人有一个健康的晚年。
 
老人活络油老人缺钾人身安全安全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