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大和号战列舰是如何覆灭的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大家就会想到了庞大的战列舰,一门门巨大火炮看着就可怕,活生生的就是一座可以移动的海上堡垒。在二战中欧洲最属有名的战列舰肯定就要属于德国的脾斯麦号战列舰和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以及美国的密苏里号了。这些都是在当年战斗力极强的一些战列舰。但是他们都不是当时最大吨位最重的战列舰,那么最大吨位最重的战列舰是哪个国家的呢?它是怎么覆灭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可以把人一拳打死和能把人一拳打死的概念是不同的。为什么不同呢?前者把那个人看成了沙包,傻傻的站着给你打。后者就是人打你,你也打人的情况下,把人打死。显而易见,后者比前者难太多了!
  回到今天的话题,日本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吨位的战列舰——大和号。要说这艘船有点像德川幕府后期的那些武士。一个词,鸡肋!换句话,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现代意义(机械动力、后装线膛炮、钢甲舰体、高吨位)的战列舰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舰在利萨海战(意奥)、甲午海战(中日)、对马海战(日俄)、日德兰海战(英德)等著名海战中表现出巨大威力。
  因此,进入20世纪特别是一战之后,以战列舰为代表的"大舰巨炮主义"受到欧美列强的推崇,为争霸全球各海军强国像打了鸡血似地竞相建造战列舰,导致新建战列舰的排水量吨位越来越大,主炮口径越来越粗,防护装甲也越来越厚……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就连专门限制全球军备竞赛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最终也抑制不住。作为自尊心极强的日本国,同样不甘于落后。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
  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这种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为此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这些设备一共花了约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二战时,日本海军界曾流传一个笑话,世间有三样最无用的东西: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日本的大和号。
  大和号生不逢时,正赶上航母崛起的年代,舰载飞机称雄海洋,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走向没落,大和号在整个战争期间无所作为。
  1945年4月大和号被派往冲绳执行特攻任务,既无飞机护航,也没有返程燃料。当时联合舰队遭受重创,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作为旗舰的大和号去支援冲绳作战,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向世人证明日本海军还在继续战斗罢了。4月7日,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大和号被美军航空炸弹和鱼雷击沉,全舰近三千名官兵充当了炮灰。
  那么,如此"雄壮威武"的大和号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众所周知,战列舰基本没反潜能力的,都是靠驱逐舰提供保护,这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各个国家都一样,接近零的水平。
  大和号在冲绳之战,为了增强自身防空能力,舰上已见缝插针地加满了25mm机关炮,共计162门。其中三联装52座,单装6门,数量上的确惊人,但实战效果却强差人意。资深军迷都知道,日本海军的机关炮用15发弹闸供弹的,以三联装的火炮,一个人操作火炮转动,一个开火,三个人按装弹闸,另三个人后备,共计八个人。
  操作复杂,而且弹药占空间。十五发子弹就要有一个弹闸,作战的时侯,为了效率,只能把空的弹闸放到地上,直接上装好弹的弹闸以节省时间。
  可以想像作战时,舰上不但推满弹壳,还堆着空弹闸。由于弹闸只有15发子弹,通常把弹道修正到飞机飞行路线时,子弹都已打完了。换了弹闸,飞机都飞到另一边了,比起链式供弹方式,差的不是一档次。
  因此,大和号战列舰死于对方的空军,一点都不冤枉。
  作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曾经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与骄傲。然而作为承载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艘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使原本就入不敷出的日本勒紧裤腰带、倾尽国力所打造的钢铁图腾,最终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其实是败于那个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迷梦!
 
历史大全奇趣大全网站目录投稿: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