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培养全科型教师破解乡村小学结构性缺编矛盾


  面向乡村小学培养优秀的全科教师,是有效缓解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脱贫攻坚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小学教师总体缺编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体艺劳教师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培养优秀的全科型教师,缓解乡村小学师资结构性缺编矛盾,成为广受关注的教育议题。
  笔者曾问询过多位乡村小学校长,他们最想招聘什么样的教师。答案是,像当年的"中师生"那样的教师。中等师范教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90年代中期实行的乡村教师培养制度,即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有从教志愿的学生进入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毕业后到农村学校任教。由于能解决非农业户口,又有国家安排工作,接受中师教育的通常是当时最优秀的农村孩子。中等师范教育重视"一专多能",为乡村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乡村校长之所以青睐此类人才,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有利于全面育人。本、专科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虽然专业学科教学能力强,但普遍难以胜任非专业课程教学。中师毕业的教师都是"多面手",既上得好文化课,也带得了体艺劳等活动实践课,有利于落实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要求。
  其二,有利于队伍稳定。现在的新招教师很多是奔着编制来的,缺乏对乡村教育的认知和感情。只要有条件,这些教师就会想办法离开,甚至等不到服务期满。"中师生"多为从当地走出去的农村孩子,对教师这一职业有高度的认同,加之方便照顾家庭和父母,不会轻易申请调离。
  其三,有利于教师管理。教师之间经常存在这样的矛盾:文化课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比专职体艺劳教师多,每学期的前段和后段还要"帮"他们上课,在工作量考核和教学常规考核中常吃亏;专职体艺劳教师则认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在业绩考核中并没有被完全量化,评优推先时还总是受歧视。因此,乡村校长希望有更多"中师生"加入教师队伍,人人上"统考课"、兼"非统考课",以便把教师拉到同一标准的工作考核线。
  对于第三条原因,笔者起初并不认同,因为对口任课是教师管理的基本要求。但了解寄宿制学校的实际后——寄宿制学校有大量的自习辅导,如果对口排课,文化课教师的课表将排得密密麻麻——笔者认同了这条理由。
  中等师范教育早已停办转型,校长们口中的"中师生"自然不复存在,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本、专科师范院校要考虑乡村小学迫切需要全科型教师的需求。
  首先,要明确重点招生对向。在确定培养对象时,要考虑将来是否"回得去""留得住"的问题。近几年,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对城市孩子或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村孩子没有吸引力,对普通家庭的农村孩子则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这些孩子又有易回、易留的乡村基因,可明确为重点招录对象。
  其次,要进行适应性面试。除了特殊专业,通常的高招都是只看笔试成绩。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如果只看笔试成绩,可能会把色盲、五音不全、四肢协调性差的学生招进来,将出现高校培养难、工作适应难的窘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必要在笔试前增设适应性面试,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成为全科型教师的基础素质。
  再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全科型培养对象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与一般本、专科生应有明显不同,除了常规课程,还要对其进行体艺劳等综合技能训练。因此,培养学校要调整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方法,为其向"农"成长提供充分的保障。
  比如,突出思政教育,培养他们自觉履行定向培养协议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开展"走进乡村"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热爱乡村教育、服务家乡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降低部分文化课学习标准,保障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能力训练;增设"乡土教育技术"课程,培养他们开发乡土教育资源的能力。
  长远来看,保证全科型教师"回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最终要靠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目前,大部分地方能较好地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相关政策,比如,为乡村教师提供生活补助,建设周转宿舍,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等等。但是,也有些地方以人员基数大、工资水平已不低于公务员等为由,对教师利益进行选择性忽视:年终奖按公务员标准比例性发放;根据学校教师的总人数和职称情况制定绩效工资标准,没有顾及边远乡村学校的倾斜诉求……拉低了教师行业的整体待遇,降低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目前,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靠高校供给还有一定的困难,地方教师培训部门和教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组织和指导乡村小学尤其是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抓好在职教师全能培训,使其具备多科教学的基本能力,以缓解当前乡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队伍建设全科型教师教育大全家庭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