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只有爱敌人才能战胜敌人阳明心学实战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是明代大儒,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带来了明代思想解放的一股清流,而且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王阳明本人也成为了"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的杰出代表。
  阳明心学关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主张,不仅提供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途径,而且也具有超强的实战应用价值。
  个人认为,从阳明心学"致良知""一体之仁"的论述中,可以提炼出这样的实战制胜法则:只有爱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01 "致良知""一体之仁"
  阳明心学认为,心(个人的心或宇宙的心)是世界本原,心是统摄总揽宇宙万物的,是宇宙万物存在、运动、变化的根本依据。
  在阳明心学看来,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
  "先生曰:‘尔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的"心",人的"心"又"只是一个灵明",这一灵明,充天塞地,至大无外,无所不包,人心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灵明,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但人只是因为形体自身的局限性,便与天地万物的灵明、也就是宇宙万物本有的整体性隔阂割裂开来了。
  因此,作为人,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个体的、特殊的存在,就应该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功夫,去除私欲障蔽,破除自身的局限性、具体性、特殊性,弥合与宇宙天地万物的割裂隔阂状态,进而达到与宇宙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善境界,这也就是《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02 阳明心学与"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阳明心学与实战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兵法讲究的是: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
  也就是说,用兵打仗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迫不得已的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而阳明心学所关注的恰恰就是人"心",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基于宇宙本体——"心"来立论的。
  因此,关于"心"之本体的透彻研究,对于王阳明平定匪患,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比如,王阳明在平定匪患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了解到匪徒们并非真的想造反,而只是为生活所迫,才被逼无奈、落草为寇的。基于这一点,王阳明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劝降书,使得匪徒军心动摇,最终,王阳明的剿匪战斗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王阳明在《告谕浰头巢贼》劝降书中这样写道:
  "尔等今虽从恶,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吾于尔等,亦正如此。若此二子者一旦悔恶迁善,号泣投诚,为父母者亦必哀悯而收之。何者?不忍杀其子者,乃父母之本心也;今得遂其本心,何喜何幸如之;吾于尔等,亦正如此……"
  "呜呼!吾岂好杀尔等哉?尔等苦必欲害吾良民,使吾民寒无衣,饥无食,居无庐,耕无牛,父母死亡,妻子离散;吾欲使吾民避尔,则田业被尔等所侵夺,已无可避之地;欲使吾民贿尔,则家资为尔等所掳掠,已无可贿之财;就使尔等今为我谋,亦必须尽杀尔等而后可。"
  这里,王阳明以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仁民爱物之胸襟,对匪徒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谕之以义。他打了一个比方,比如父母生了十个儿子,其中有八个为善,有两个作恶,要杀其他八人,因此,作为父母,必须除去这两个作恶的儿子,而你们这些匪徒就好比是那两个作恶的儿子,如果这两个作恶的儿子一旦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父母也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他们的。最后,王阳明甚至说,就算是你们这些匪徒来替我出谋划策,也一定会让我杀尽你们才可以平息民愤。
  因此,王阳明的剿匪战斗能够节节胜利并不是偶然的,它源自于阳明心学所具有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崇高道德情怀。
  这就充分证明,阳明心学不仅具有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以臻于天人合一境界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指导现实斗争的实战价值。
  03 仁者无敌
  《孟子》中指出"仁者无敌",认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道德经》也认为: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在老子看来,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兵革,最好要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得意洋洋,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杀人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参加,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老子还主张慈爱天下,他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也就是说,得道之人像父母疼爱子女那样爱护天地万物,以如此慈爱的胸怀,怎么会忍心滥用武力去戕害别人的生命呢?
  因此,打了胜仗本来是要热烈庆祝的,但在得道之人那里,却要用丧礼的态度来对待,他不但不会兴高采烈,反而会因为杀伤众多而悲悯怜惜那些丢掉性命的敌人。
  而拥有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仁民爱物胸襟的阳明心学,也同样具有这样博大的悲天悯人情怀,王阳明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学问》)
  既然如此,在王阳明看来,纵然是匪徒山贼、穷凶极恶之人,也是值得悲悯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了,所以才会误入歧途的。
  所以,发兵征讨这些恶人,不仅仅是为了战胜他们,平息动乱,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致良知",引导他们革除私欲障蔽,弃恶从善。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用兵,与其说是要打败匪徒,不如说是要拯救匪徒,通过军事上的打击,迫使他们放弃武力,让他们远离祸害动乱的罪恶深渊,进而去除他们作恶的念头,以唤醒他们生来自然具备的粹然至善之"良知",推动整个社会臻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境界。
  04 实战运用
  即便是今天,"只有爱敌人,才能战胜敌人",仍然是实战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则。
  华为老总任正非,即便是在面对有的国家强力封锁遏制的情况下,也依然保持着矢志不渝追求创新的卓越科学家、企业家的大家风范。
  华为一直未雨绸缪,很早以前就针对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技术壁垒,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技术研发,因而在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才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今,面对着竞争对手的霸蛮、偏见和打压,华为人仍然以吐纳八荒的气概,保持着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执着和敬畏。
  比如,华为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待遇令许多网友义愤填膺,有网友就声称,自己也要抵制苹果的iPhone等手机,转而使用华为手机。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任正非却直接回应:我们家人到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苹果的生态很好,家人出国前自己还送他们苹果电脑,因此不能狭隘地认为爱华为就用华为手机。
  正是这种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大爱,烛照出了西方竞争对手的狭隘保守和霸蛮傲慢,而立志打破西方偏见的华为,硬生生的冲破了壁垒,杀出了一条血路。
  正如任正非所说的那样:
  "华为就是好好生产,好好补好烂飞机的洞。" (注:指波音737MAX系列飞机因技术缺陷而全球停飞)
  也正是这种气度,使得华为登上了世界通讯行业领域的巅峰。华为的实例,也充分说明:只有爱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05 "无死地"与不败之地
  正如《道德经》所说的那样: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在老子看来,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对他而言,永远也没有"死地"(除非是他自然寿终)。
  我们也不妨说,只有用"爱敌人"的态度来对待敌人,才能对其身上的"良知"因素和"非良知"因素,都能够了然于胸。对其"良知"的因素,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但对其"非良知"的因素,要以一种"一体之仁"的悲悯情怀加以观照,由此出发,制定我们的战略战术,激发出发愤图强、无往不胜的洪荒之力,彻底打破其偏见和愚昧。
  只有这样,才能如老子所说的"无死地"那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无欲无求,才能"无死地";只有爱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文化大全生活大全网站目录投稿:冷南